近年来,江北区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把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纳入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江北实际出发,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从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加大投入,出台了《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着力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帮助就业、帮困助医、住房解困、帮困助学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五保集中供养、经常性社会捐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充分发挥了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为营造江北区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相对单一的救助方式减弱了救助的效果。困难群众的生活与普通人一样,除了物质生活还有精神生活,除了生存的需要还有发展的需要。过去的社会救助工作,救助方式相对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除了现金和物品的救助外,其他救助很少,对困难群众精神上慰籍更少;二是即时性救助较多,发展性救助较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后,出台了一些优惠扶持政策,救助方式丰富了一些,但是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困难群众尽管得到了现金和物品救助,暂时解决了困难,但很少得到精神关怀,对生活缺乏信心;还有一些困难群众没有发展后劲,一旦政府部门救助的钱物用完后,马上又因种种原因返贫,甚至形成“救助—脱贫—返贫”的恶性循环。
(二)救助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性。一是由于救助主体多头,导致政出多门,标准各异,民政、工会、妇联、劳动、教育、慈善总会等等,都分头实施社会救助。这种多头主体的状况,势必造成社会救助总体无序,增大救助成本,降低救助效率。二是救助时段过于集中,多在过年,过节及重大政治活动期间。这种倾盆大雨和久旱无雨式的救助使受益群体难以解决日常和突发的贫困难题。三是救助政策局限于一定的特惠群体,致使救助对象过于集中,造成新的不公平。同时,由于多头救助,缺乏统筹,使少数贫困户多头受助,而另一些贫困户难得一次救助。
(三) 老年福利服务业跟不上时代需求。我区已步入老年型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养老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区现有老年社会福利设施少、设备简陋、档次低,都是以收养五保、三无对象 (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 为主,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同时,我区养老服务设施目前仍以政府投入为主,对民间资金投入“银发产业”还没有实质性的利好政策,难以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养老服务产业,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导致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缓慢。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议
1、不断丰富社会救助形式,提高社会救助的综合效果。丰富社会救助形式必须注意以下两个结合:第一是物质救助与精神慰藉相结合,也就是说在对困难群众进行物质救助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精神安慰和关怀。物质上的贫困并不可怕,精神上的贫困才真正可怕,许多困难群众有能力通过劳动摆脱贫困,他们欠缺的往往是对于生活的希望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因此对他们进行物质救助时,可以直接、间接地加强与困难群众的交流,通过理解、支持、鼓励、引导等方式对他们进行精神慰籍,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阴影,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这种精神慰籍产生的救助效果某种意义上比物质救助的效果还要好。第二是即时救助与发展性救助相结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加强发展性救助,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让困难群众掌握一定的就业、创业技能,培养困难群众的“造血”功能,帮助困难群众提高改变生存状况的能力,是从根源上解决贫困及“返贫”问题的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此外,还要鼓励、引导、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积极开展结对帮扶、社会互助、邻里互助等活动,丰富社会救助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救助的综合效果。
2、实施救助资源整合,使救助资金发挥最大的救助效能。一是在救助职能整合的基础上,将各类用于社会救助的资金、物资、设施、人力、信息原则上都进行整合,实行统一的调度、安排、使用,通过帮扶中心或救助办中心这一新管道施惠于被救者,规范救助行为,避免出现施救中的重复与遗漏现象,降低救助成本,提高救助资源共享及使用效率。二是不断改进工作手段,提高动态化管理水平。要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救助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可依托现有的政府网络,建立统一的社会救助信息网,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镇(街道)、镇(街道)与村(社区)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并实现网上审批,提高工作效率,条件成熟时再对外开放。三是建立对救助资金运作和管理的预警和监控机制,形成预算科学、使用规范、发放及时,监管有力的资金管理模式。使全区构建起一个困难群众求助有门、职能部门扶持有章、供求信息资源共享、社会各界帮助有效的覆盖全区的弱势群体帮扶体系。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较好地解决部门各自为政、救助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使有限的救助资金发挥最大的救助效能;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整合救助资源,形成统一的社会救助平台和“一口上下”的运行机制,进而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3、实施分层救助,形成合理的梯度。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保障能力,按一定的比例划分若干救助层次,并分别确定各层次的救助标准。家庭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的,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及相应的各项社会救助政策;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上的困难家庭,区分若干个层次。从低保对象开始,几个层面的困难群体获得的救助逐步递减,形成合理的、群众都能接受的等次。实施农村困难群众《社会扶助证》制度,使农村困难群众可以象城市困难群众一样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4、建立社会帮扶体系,弘扬传统美德。建立社会帮扶体系,是以政府为主体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社会帮扶体系既是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邻里相助传统美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道德素质的需要,也是开发民间救助资源的重要手段。建立社会帮扶体系的关键在四方面:一是要认真总结现有帮扶活动的经验做法。如白沙街道正在开展的“结对帮扶”、义工服务队、志愿者活动等,进一步加以完善和整合,使帮扶活动系统化、规范化。二是将社会捐助、结对帮扶、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如“道德银行储蓄”制度,使社会帮扶活动制度化。三是政府要出台有关政策,积极培育各类民间救助团体,加大帮扶活动的社会参与力度。四是由政府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出面,牵头组织开展宣传、募集活动。通过多方努力,使民间蕴藏的仁爱之心得到有效的尊重、保护和充分涌流,涓涓慈爱才能汇集、转化成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民间救助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开发,社会帮扶活动得到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5、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推动老年福利服务业发展。老年福利设施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基于目前我区财力状况,应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兴办养老事业新路子,采取个体兴办、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多渠道开辟财源,倾力建设适合区情民意,布局合理的养老设施。应尽快制定相应的利好政策,尤其在规划、土地、城建、税收、水电管理和交通等方面给予实实在在的优惠,切实保护投资者的热情和信心,使民间资金能够无后顾之忧地进入我区社会福利事业。使我们的社会福利事业步入“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渠道社会化”、“管理模式规范化”、“运行机制现代化”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