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代表风采 > 代表纪实
天气预报:
农民心中的致富带头人——陈海珍

发布日期:2008-09-28 14:03 来源:江北区人大常委会 访问次数:

 

         ——记省人大代表陈海珍

 

  陈海珍,1974年出生于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大郎家村。已经35岁的陈海珍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在农村这个年龄的青年妇女不是进城打工就是进厂做工,很少会是一名实实在在的“农民”,然而陈海珍却选择了这个身份,按她的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况且现在种水果也需要文化知识,也能勤劳致富,决不能小看农民这个行业。”朴实的话语不仅让我们对这位洪塘女种植大户生起油然的敬佩之情。2008年初,在广大选民的信任和推举下,陈海珍当选为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成为一名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代言人。

大智若愚,天道酬勤

  1992年陈海珍从宁波农村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当时的她只有20岁,然而她做了一个决定她人生道路的选择:放弃保送当教师的机会,自费到浙江农业大学的园艺系进修果树专业。这个决定立即遭到了家人的全体反对,因为当时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有个保送的名额是很不容易的。但她依然坚持要到浙江农业大学进修,因为她想圆个大学梦。最后在父亲的支持下,她如愿以偿地来到浙江农业大学校园学习。在接下来的两年学习时间里,她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掌握了大量的种植果树的知识。1994年学成毕业以后,陈海珍毅然回到了家乡洪塘,她立志要把学校里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这里变成实践的财富。

  1994年,陈海珍承包了洪塘大郎家村一处20亩的低洼地,第二年又承包了原洪塘园艺厂60亩的低洼地。这些低洼地,常年荒芜,一碰到下大雨天气,就会形成严重的积水,所以很少有人会看上这些地。但陈海珍却有信心,当场就签下了每亩每年400元租金的合同,做起了“不吃香”的农民。

  承包到土地后,陈海珍专门请人挖了几条渠道,解决了低洼地积水排不出的难题。修好渠道,开始搭建大棚,种上了葡萄、梨等果树苗,一切就绪,只等来年丰收了。然而第二年到了收获的季节,陈海珍却遭遇了果树只开花不结果的尴尬。这让她的心顿时凉了一大半,苦恼之余,陈海珍想到了她在浙江农业大学的老师。于是她千方百计邀请他们过来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那时陈海珍才真正认识到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的那点书本上的知识,要想创业致富还远远不够。从那时起,陈海珍抓紧时间在工作之余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边学边琢磨边实践。到了第二年,她的那片果树林就结出了又大又甜的果实,这让她信心百倍。此后,经过几年的努力实践,陈海珍的产业渐渐发展到500亩果林,还自备了运输车、冷库,拥有了30多名雇工,具有了一定的规模。2000年是陈海珍事业发展的新起点,100亩的黄花梨纯收入50万元,新品种“洪塘牌”蜜梨获宁波市农产品评比第一名,并注册了商标。2000年二轮土地承包开始,土地资源显得日趋紧张,为了扩大再生产,经过精心的考察,在父亲的大力支持下,陈海珍承包了舟山朱家尖曙光农场420亩的荒田种植葡萄、黄花梨,当年就一次性投入了30万元,第二年就开始产生了收益。

  这几年的时间,陈海珍一步一个脚印,从实践中追求技术。为了新品种,一次一次地试验,不断扩大改良品种,提高品质,努力把经济效益增加到最大值。在种植葡萄和黄花梨时,陈海珍总在思考着如何降低种植的成本。当她听说猪粪是果树很好的有机饲料时,她毫不犹豫地当起了养猪大户。从1998年开始,她先后在自已的葡萄园、梨园后面盖起了15间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猪舍,养了近60头母猪,经过一年的繁殖,第二年成品猪的数量一下子就达到了600多头,目前还一直维持着1000多头的总量。生猪的养殖不仅让陈海珍拥有了另外一条致富的渠道,而且这么多猪每天产生的粪便,全部被作为绝佳的有机肥用在了葡萄树、梨树等果树的培植,节省了一大笔的肥料费用。2003年,有着经营头脑的陈海珍,不仅养了猪,还养起了家鸡,每年都要放养1000多只鸡,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理念,使她每年多收益10多万元!

  如今,陈海珍更是把自己的产业延伸到了江北以外的地区,先后在宁波市区、北仑、宁海等地开了10多家“都市果园”水果超市,每年的收益超过了100多万元。虽然已经是当地有名的致富能人,大名鼎鼎的“富婆”,但心存远志的陈海珍并不甘心于现在的这点成绩,她说:“我还要继续努力,我要把我的农民身份做得更响,更亮!”

善良大度,乐于助人

  在经济浪潮下,陈海珍很忙,一天到晚不是出去了解市场,就是在田地里忙。然而善良的她没有忘记想着带动身边的农民兄弟姐妹共同致富。一次,她把自己刚刚开始承包的20亩价值10万元的果园,无偿送给了村里其他6户比较困难的村民,使他们靠着这些果园每年增收了2万多元,使这些村民。

  2000年的时候,当陈海珍种植果树用上套袋技术后,周边许多种植户络绎不绝地上门进行求教。陈海珍没有吝啬,而是毫无保留地、无偿地把这些技术传授给了他们,手把手地教他们套袋、嫁接,同时还给他们提供育苗,上技术培训课,做好服务。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当地的农民都搞起了副业,种上了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不但增加了家庭收入,而且还带动周边越来越多的人勤劳致富,用最传统的方式创造着越来越多的财富。一位叫徐腾达的年轻人,在陈海珍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从当时一名闲赋在家的“懒汉”,变成了如今和陈海珍一样赫赫有名的种植大户。 2006年,徐腾达还因为勤劳致富,获得了“宁波市十大杰出农村青年”称号。2007年上半年,他更是自费成立了水果协会——金地水果协会,成为全区首家自费水果协会。

  陈海珍的名声大振,但她不骄不躁,她不仅帮扶家乡的种植户,同时还帮助外市、外省的种植户。在舟山,她通过三海协作,解决了当地200多名农民的就业难题。接着,她又通过宁波市扶贫办将她的技术和爱心传到了四川、贵州等贫困山区,帮助那里的农民朋友劳动致富,并为他们免费提供几十万株梨树秧苗。直到如今,当地的农村干部和种植户还会经常打电话过来咨询相关知识,梨个头小了怎么处理,怎么辨别虫害等等。甚至有一些种植户还会不远万里,亲自到宁波登门拜访向陈海珍表示谢意,同时求教相关的问题。陈海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着她那份浓浓的爱心,同时也为加深两地农民之间的友谊做着默默的贡献。

声名远扬,荣誉等身

  陈海珍富裕了,也有了名气,她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瓜果专业户。不断地有电话打来咨询技术问题,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他们,而且还主动往外送技术。虽然做这个行业很辛苦很劳累,但她从来没有嫌累嫌苦,而是从中品尝着甜美,她深深地喜爱着她农民这个身份,深深地爱着地下这片有她辛勤耕耘流下的汗水的果园。

  因为自主创业、奋发努力的精神以及乐于助人的爱心,1996年开始,荣誉不断地走向了陈海珍。她先后被评为宁波市、全国“双学双比”先进女能手,宁波市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江北区第二届“十佳青年”,宁波市第三届“十大杰出农村青年”,浙江省林业科技示范户,宁波市优秀农业科技信息员以及2002-2004年度的省级农村科技示范户,同时她还被聘为宁波市“双学双比”女能手协会的副会长,2008年她更是当选了浙江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陈海珍,一位从白手起家的弱小女子,如今成了有着千万身价的种植大户,她的成绩显著,让旁人羡慕不已。然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她凭着一双手辛勤劳作,凭着一双脚跑前跑后,凭着头脑中对科学技术的执着,而成就的事业,同时也成就了她辉煌的人生。她不忘带动家乡的甚至外乡的农民勤劳致富,用自己的行动时刻影响着他们,帮助着他们。看着如今依然瘦小但精神抖擞的她,人们不得不称赞这位新时代的农家女、新时代的好青年。现在,当上了省人大代表,陈海珍的心里更是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农民,时刻地想着农民。在去参加这次省人代会前,陈海珍带去了当地农民急切盼望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要求政府更加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另一个则是希望政府重视城郊区域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初当人大代表的陈海珍深深地体会到:人大代表不但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来自基层农村的省人大代表,陈海珍深深知道,自己不仅要为选区的农民表达心声,更要有一种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执着。这就是农民心中的带头致富人——陈海珍。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