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区学前教育基本情况
江北区全区面积208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1个镇,常住人口23万。我区现有幼儿园所52所,其中政府办幼儿园8所,教育办园10所,企事业单位办园6所,公民个人办园28所。在园幼儿9016人,学前三年本地户籍人口净入园率达到100%。全区共有星级以上规范幼儿园35 所,占总幼儿园数67%,其中省级示范性幼儿园6所,市级农村示范性幼儿园6所,三星级以上幼儿园25所,优质幼儿园的比例达到48%。全区有专任幼儿园教师600人,具有合格学历的幼儿园教师有594人,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99%,获资格证书的幼儿园专任教师有417人,占幼儿园教师总数的70%,大专以上学历的幼儿园专任教师有372人,占幼儿教师比例的62%。
二、学前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6]91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138号)文件精神,坚持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在贯彻执行中动作快、力度大,政策措施有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规范化幼儿园为主体的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幼儿教育网络,基本满足了我区3—6岁学前儿童的教育需求,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
07年年底全市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后,我区迅速行动起来,于08年初召开全区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使全区各街道(镇)和相关部门领导充分认识到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明确了目标,统一了思想。
为大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均衡教育,我区出台了《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北区政发[2008]1号)及其《实施细则》,确定了大力发展农村幼教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区农村学前教育的面貌大为改观,让农村中50%的儿童入读公办幼儿园的目标,并着手对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将农村幼儿园的发展职责划归街道(镇),实行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了区各涉农街道(镇)的积极性,又为多方筹集学前教育发展经费创造了条件。
(二)学前教育硬件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区政府〔2008〕1号文件明确规定甬江、庄桥、洪塘三个涉农街道和慈城镇在年内,都将建立一所街道公办中心幼儿园和若干所村级中心幼儿园,并根据当地实际制定三年发展规划,落实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区编委明确下达人员编制数,即慈城中心幼儿园13名,甬江、庄桥、洪塘中心幼儿园8名。到目前为止,慈城中心幼儿园、庄桥中心幼儿园已改建运作;洪塘街道已公开招聘园长和副园长,并进行装修,将于今年9月份正式开班;甬江街道因没有现成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已规划建一所12班规模的中心幼儿园,前期的规划、征地工作已做好,打算下半年开工建造。四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开办后,将极大地改善农村学前教育的面貌,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目标将逐步实现。
同时,在新建小区建设规划论证时,教育部门都能参加,并做到了城镇配套幼儿园和其他建筑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改造、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并移交教育行政部门,2008年总计有5所幼儿园交付使用。
(三)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1、提高教师待遇,对幼儿教师实施补助政策。对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在江北工作1年以上的全日制学前教育中职以上毕业或具有相应技术职务的非事业编制幼儿园教师,经考核,给予200元/月以上的补助。08年,我区对符合补助条件的聘用教师进行了补助,共补助经费75.21万元。同时,对其他保教人员进行人均100元/月的补助。08年,对共补助经费44.96万元。同时对符合补助条件的聘用教师缴纳的社保中,幼儿园承担部分,区财政给予一半的补助,补助经费52.5692元。为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幼儿园任教,各涉农街道对所辖幼儿园教师予以配套补助。这样,农村幼儿教师的补助标准比城区教师的补助额度大一倍。
2、关爱非编人员,提供评优评先的平台。区教育局出台《关于评选江北区非在编幼儿园优秀园长和优秀教师的通知》(北区教〔2008〕31号),开展江北区首届非在编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评优评先活动,并在教师节大会上予以表彰、奖励。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对非在编教师一视同仁。去年幼儿园中参加小教一级评审的39人,全部为非在编人员。参加小教高级的评审18人中,7人为非在编人员。
3、建立帮扶结对制度,并选派优秀骨干在编教师到民办幼儿园开展支教。出台《关于建立江北区幼儿园帮扶结对制度的通知》(北区教[2008]61号),在全区各级各类幼儿园中建立了三个层级的辅导网络,实行两年一轮。结束后由区教育局对辅导幼儿园进行考核奖励;出台《关于开展江北区幼儿教师支教工作的通知》(北区教办[2008]40号),对到农村支教的教师,给予500元/月的支教津贴,同时,所在街道予以配套补助。去年秋季已下派9位教师到民办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4、强化教师培训。区教育局委托市幼教培训中心采取暑期免费培训方法,开展了两次幼儿园园长及教师集中培训,主要内容包括音乐教育、学做科研、环境创设、园本教研等,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四)学前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两年来,我区学前教育经费共3.354亿元,其中,07年为994万元,其中在编教师人头经费支出为934万元,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为60万元;08年为2.36亿元,学前教育经费预算为2444万元,比07年增加1510万元,其中,在编教师人头经费支出约为1078万元,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调整到1366万元。并以户籍人口人均12元标准,核拨给各街道(镇)用于学前教育,同时要求街道(镇)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列出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街道(镇)的预算经费不得少于区财政下拨经费的50%。此外,对按省一级标准开办公办幼儿园的,区财政再给予一次性30万元的补助;对按省二级标准开办村级公办中心幼儿园的,给予6万元的补助,街道视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助。
区政府还对市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县(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5%以上,不举办高中段教育的区应达到10%以上”的要求提前执行到位。
三、当前我区学前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全区52所幼儿园,其中省示范幼儿园6所,5所在城区,农村只有1所;三星级以上幼儿园25所,15所在城区,10所在农村。无等级幼儿园17所,农村占了15所。在农村无等级幼儿园就读的幼儿1772人,占幼儿总数高达20%。这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仅体现在校舍、教学设施等,更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师学科理论及专业能力等内涵的不均衡。
(二)幼儿园布局缺乏整体规划。幼儿园布局总体上是依据区域人口出生状况和外来人口流入情况并按服务半径进行合理布局,但从我区现状分析,布局显得零乱、无规则。由于幼儿园布局特别是优质资源配置的不够合理,无法满足群众就近入园,就近入好园的愿望,导致一些优质幼儿园生源爆满,班额过大,超负明显,从而影响了其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的再提高,促使低层次的个人办园数量大幅增加,也为无证幼儿园提供了生存空间。
(三)农村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不高。全区355名农村幼儿教师中,中专及以下学历169人,占47.6%;大专及以上学历186人,占52.4%;而且有相当比例的最高学历都属于第二学历,第二学历往往是通过在职进修获得的,在职学习不能保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也影响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而且教师持证率较低,有教师资格证书的198名,只占总数的55.8%。
(四)在编幼儿教师配备数量不足。《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中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1:10—1:15,而我区幼儿园师生比例1:21。其中城区1:23,农村1:18,这些充分反映了幼儿教师配备严重不足,致使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儿童特点和教育规律,疲于应付,从而影响了办园质量。
(五)非编制幼儿园教师待遇偏低。非编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7. 5%,由于非编制幼儿教师大都集中在等级低或无等级幼儿园中,这些幼儿园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相对水平不高,收费标准相应较低,造成非编制幼儿教师工资偏低,目前非编制幼儿教师平均收入为1.8万元,仅为2008年全市社平工资的0.78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大部分编外幼儿教师未能参加职称评定。
四、加强学前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做好我区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工作。在涉农街道、慈城镇做好学前教育布点规划的基础上,科学制订江北区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形成以街道(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村中心幼儿园为骨干,其他幼儿园为补充的学前教育网络。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点,尽可能地满足百姓的就读需求,逐步消灭无证幼儿园。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农村教师的补助力度,吸引优秀教师来我区农村幼儿园任教。继续执行幼儿园帮扶结对制度,优秀教师支教制度,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良师带徒、教育论坛,全员轮训等形式,促进教师自主发展,自我提升。
(三)加强对幼儿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学前教育示范街道评选制度,对学前教育管理和发展比较好的街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奖励;建立幼儿园督导评估制度,对所有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对考核合格和优秀的,给予适当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