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4日举行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组成的项目组完成的“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我区在国家科技进步奖方面零的突破,这也是2010年经宁波推荐的唯一获奖项目。
据介绍,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关键技术被国外垄断,我国每年进口国外主机约120亿元,国内大功率柴油机行业在国外技术优势压制下,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逐渐缩小,技术研发能力萎缩,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针对这种现状,由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宁波大学等组成的项目组以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自主设计制造为目标,围绕中速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排放性等问题展开联合攻关。
“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整个时间跨度长达7年。“做一台柴油机并不难,但要研制一台性能好,又节能环保的柴油机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中策公司总工程师徐玉国表示,在这之前,国内没有相关技术可以借鉴,一切都从零开始,全靠自己摸索研究。为此,中策建立了一支以总经理吴杰为首的研发团队,并与浙江大学、宁波大学进行合作,发挥各自技术优势,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该项目发明了基于轴颈分段锻造、电渣熔铸曲柄臂的大型钢曲轴制造新方法,实现了规模化自主生产;自主建立了基于数值分析方法的关键零部件耐久性设计与评价体系;创新设计了可以适应多种燃油的可调式燃油供给系统;应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实现了故障在线诊断和安全防护。
据悉,项目组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kw中速直列船用柴油机,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空白,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项目组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1项,发表科技论文48篇。
目前,项目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320、330等系列柴油机的研发与批量生产,单缸功率达到506kw,获得了中国CCS、法国BV等国际船级社的型式认可。产品也广泛应用于船舶动力、发电机组成套电站等领域,并批量出口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加强科技创新,一直以来是中策集团实现企业跨越发展的一大“法宝”。目前,“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淘汰一代”的产品研发体系贯穿集团发展始终,使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早在1992年,中策就在公司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并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技术带头人充实中心技术力量。目前,在企业技术中心从事技术创新的科技人员有71人,占公司职工的15%。公司每年安排不少于产品销售收入3%以上的科技活动经费,专项用于技术中心建设,并列入公司年度预算。各级政府部门科技项目经费补助,由技术中心实行专款专用,有力保障各项科技项目的计划实施。
此外,在技术创新中,中策坚持以公司自主独立研发为主,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充分借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软件条件,与国内的上海711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大同70所、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宁波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同时与世界知名内燃机研发咨询公司保持技术联系,积极开展柴油机、燃气机的技术研究与生产转换。
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科技扶持。近年来,我区大力营造科技进步氛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专利授权和产值转化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的引导力度,使我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去年,我区共投入科技项目扶持经费7097万元,全区28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可实现产值8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实现的利润预计将占45%。
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区以“创新江北”建设为抓手,积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深入开展了与浙大工研院合作共建江北公共创新平台等政产学研合作,加紧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培育发展高新和新兴产业,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使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去年,我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培育包括6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在内的企业研发机构14家;实现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双双破千件目标,分别达1400件,1280件,完成技术交易成交额7458万元;企业全年累计争取上级科技经费超2000万元,增幅在全市名列前茅;完成国家创新基金、产业技术成果转化、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星火计划等国家科技项目12项,争取省市科技项目和新产品200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7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