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一府两院
天气预报:
我区创新村级便民服务新模式加快推进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主要做法

发布日期:2011-11-25 08:55 来源:江北区人大常委会 访问次数:

  近年以来,江北区围绕服水土、全覆盖、受欢迎、畅运行”4个目标,以贴近村民需求、丰富服务内容为前提,不断创新突破工作方法,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社区化服务和管理运作机制,全区农村社区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全区89个行政村提前2个月实现了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其中12个行政村被评为宁波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示范村荣誉称号。

  一、立足本区实际,确保建设模式“服水土”。该区针对本地的地理、人口、经济等实际情况,结合各村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从全局的角度规划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确定了因地制宜、分类建设、逐步提高、全面推进的建设模式。一是区域型。将非城市规划建设区内的村庄和部分空心村、小自然村整体拆迁后安置到一定区域,建成农村集居社区,按照“地缘相近、规模适度、服务便捷”的原则,配以区域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二是标准型。对北部山区或旅游发展保留村进行环境整治和改造,建成农民新村,按照“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区域最小化、社会效益最优化”的要求,配备“标准型”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三是简约型。对一些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的行政村,按照“有一个便于村民办事的服务场所;有一块标识醒目的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牌子;有一名以上为村民服务的工作人员;有一个明确的服务范围和代办内容;有一套规范的服务管理制度和便民服务联系卡。”的标准,配备“简约型”便民服务中心,并在2013年前逐步升级为“标准型”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截至20118月,该区已建成区域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3个,覆盖行政村16个;标准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43个;简约型便民服务中心30个。

  二、上下联动推进,确保区域范围“全覆盖”。目前全区各级共整合投入包括村级办公场所、远程教育、社区建设等资金3500多万元,实现了村级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全覆盖。一是落实建设责任。该区将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纳入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区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目标任务和保障机制。同时,区城乡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省、市有关要求制定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参考意见》,明确了全区各地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标准,建立健全了全村干部值班、公开透明、办事承诺、台帐登记、风险防范、考核管理等基本制度,规范了服务事项的办理条件及工作流程,确保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规范有序运行。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区财政将农村社区建设经费补助纳入区财政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经费中,对区域型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一次性补助50万元,对行政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一次性补助5-10万元,对开展社区化服务的行政村,每年补助工作经费2.5万元。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区财政对农村社区将费补助的范围逐年扩大,金额逐年提高,今年区财政专项补助达到了430万元。通过区、街道(镇)、村三级资金的投入,保证了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党委政府目标考核和群众满意度评估想结合的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出台了具体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做好社区规划、推进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管理、抓好社区创建等七大块内容分别赋予不同分值,年底由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为主体进行量化考核。全面推开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凡群众满意度不达标的社区,取消其集体和个人评先评优资格。在尽量满足居民需求的前提下,确保农村社区建设措施有力,扎实推进。

  三、服务提档升级,确保广大群众“受欢迎”。一是基层“办事员”。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将“民有所需,我有所为”作为服务宗旨,重点做好民政、劳动保障、国土资源、住房建设、农业生产、卫生、计生等事关群众生产生活七大方面的服务,开展“代理服务”、“上门服务”,真正方便了村民办事。二是社情民意“联络员”。通过村民代表联户平台,建立中心主任与村民代表联席制度,收集村民代表联户信息,特别是农户的意见和建议实行重点关注,按照村民需求调整服务中心服务方向和内容。三是做好矛盾“调解员”。在各村服务中心设立“综治室”,中心工作人员组织志愿者为村民邻里之间协调问题,化解矛盾,目前各村服务中心成立了“老娘舅”、“大石头”等村民调解志愿者队伍几十个,对融洽村民关系、和睦邻里、化解外来人员与本地村民的矛盾、维护基层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政策“传达员”。各村服务中心联系本村年度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制作宣传资料、宣传服务卡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精神。特别是换届选举时,各服务中心利用服务场所设施设备齐全的优势,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服务工作,为保证今年选举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五是文化“传播员”。结合农村原有的乡土文化、风俗习惯,开展“一村一品”农村社区文化培育工作。通过建立、培育每个社区的特色文化,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重塑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伦理”和社区认同。如农村安置社区姚江社区的“运用远程教育助推农民市民化”,利用社区远程教育资源,经常性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让他们能够尽快的融合到城市居民中;慈湖人家社区的“居家养老中心”送给老人温馨,发挥慈城镇作为中华慈孝之乡的文化优势,成立了慈城镇首个“居家养老中心”,为老年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四、健全完善机制,确保便民服务“畅运行”。一是建立联动机制。该区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和服务理念,积极探索建立了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共建帮扶机制,通过村与社区、企业、机关结对,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互动共建活动。全区89个行政村分别与47个城市社区、50多个机关事业单位、600多家企业结成共建对子。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选派业务骨干充实服务中心的工作队伍,以“一专多能,一岗多责”的要求,组织开展便民服务中心人员素质培训,甬江街道等还下派了街道干部任中心主任,街道班子领导担任片区协调组组长,有关科长担任协调委员会成员,探索创新出了一条片区化服务的新路子。目前,全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226人,其中村干部135人,大学生村官14人,聘用专职人员47人;志愿者484人,累计服务群众8万余人次。通过建立一支业务熟练、乐于奉献、服务群众的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人才队伍,为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有效运作,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三是规范服务机制。该区不断提高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优质、高效、便捷“为宗旨的农村社区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一站式办理”或“全程代理”的农村公共服务,使广大的农村居民享受到了社会管理方式创新带来的实惠。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社区事务中心、文化发展服务中心、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农村工作服务中心、党员服务中心、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学校、计生服务站等机构,开设了劳动保障、暂住人口管理、民政、计生、信访、人民调节、有线电视收费等便民服务窗口。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