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资料 > 调查研究
天气预报:
对优化甬江北岸教育资源布局的建议——以孔浦片区为例

发布日期:2013-08-11 14:44 来源:孔浦街道人大工委 访问次数: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江北区义务教育呈现出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势头,教育资源总量增加,分布日趋合理,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在2013年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也提到了要注重改善民生,普惠发展成果,共建共享美好社会,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展望。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全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甬江北岸特别是孔浦片区的教育资源存在优质资源少、分布不合理,供需矛盾不平衡等问题,下面我们就甬江北岸孔浦片区教育资源分布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甬江北岸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前景
  甬江北岸项目是宁波市三江六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宁波城市沿江发展的重要延伸区和储备区,是未来宁波城市建设的潜力所在、亮点所在。甬江北岸孔浦区块位于主城区甬江以北,东起世纪大道(常洪隧道),南临甬江,西到人民路,北至宝成路延伸段,地块内涉及孔浦街道7个社区和甬江街道2个村,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人,流动人口3万人左右。从发展前景来看,其东部是快速发展的镇海新城和高教园区,云集了宁波建校时间最长、规格最高的三所高校,即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和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有大量人才储备。西领江北西部新区(湾头半岛),目前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南部隔甬江与东部新城、科技园区遥相呼应,上述区域均已处于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可见,甬江北岸地区在宁波城市空间区位上处于极其重要的“心脏”地带,是宁波城市中提升战略的重要推进区域,是未来最能体现宁波独特的“江河海合一”城市文化精华的区域。
  二、甬江北岸孔浦片区教育资源分布的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甬江北岸孔浦片区目前有常住人口5万人、流动人口3万人左右,辖区内义务教育段设有第二实验小学、红梅小学、怡江小学等三所小学和孔浦中学、绿梅中学两所中学,其中怡江小学和绿梅中学是公办民工子弟专门学校,从分布和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情况:
  (一)现有学校超负荷运转满足不了本区域适龄学生就学需要。按照《江北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定,每1.3万人口应设置一所小学,每2.6万人口应设置一所中学。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要做到完全的按比例配置几乎是不可能的。现阶段,辖区三所小学,有学生2300余人,教师150余人,其中怡江小学外聘教师33人,两所中学有学生1300多人,教师120余人,其中绿梅中学外聘教师36人。从现状来看,除第二实验小学采取小班化的教育制度外,其他学校每个班级人数都多于40人甚至45人,处于饱和状态,临界与教育部门规定每个班级限额人数。同时多数学校存在规模小、教育用房紧张、学生人均占用面积和活动场地少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而且从长远来看,政府部门还未有对甬江北岸孔浦区块中小学新建和改扩建的规划,居民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二)教育发展不平衡和优质资源的缺乏体现不了教育公平的精神。国家一直在强调依靠教育来促进发展,这几年,宁波市实施均衡教育,城区学校不断新建扩建, 江北区政府也在很多街道建造了优质中学,并配备了很好的师资力量。但在教育资源配置依旧不平衡,政府将较多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了一些重点区域的重点学校,造成了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在生源、办学规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有“嫌贫爱富”现象。但是,我们甬江北岸,特别是孔浦片区是个被政府遗忘的角落,中小学教育资源和教学力量没有大的改善,像孔浦这样的城区,没有一所现代化的优质中学,现有的孔浦中学虽然借宁波市均衡教育的东风,这几年有几个重点高中名额的分配,但是,整体教育水平远远满足不了甬江北岸老百姓子女上优质中学的需要,每年的普高升学率只在30%左右,而且孔浦中学和绿梅中学,在初三年级段甚至会有大量本地优质生源和外地生源流失的现象。在不允许择校的情况下,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就是堵死了普通老百姓子女上优质学校,改变命运的机会。
  (三)教育设施落后和教师队伍稳定性差导致教学质量提升难度大。辖区内学校普遍存在学校规模小,占地面积小、教育设施落后等现象,除第二实验小学是2007年新建的学校外,其他学校都是沿用原有的几十年学校校舍,配套的教学设施缺乏,除了第二实验小学和孔浦中学,其他学校甚至连正规的学生活动场地都没有,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近年来,虽然有区政府教育维修资金大量投入,但这些学校受位置、场地等条件限制,处于小打小闹阶段,无法扩大教学规模,优化设置配置,学生活动场地有限,例如红梅小学的射箭运动等学校的特色教育无法开展,导致大量优秀学生通过买房等手段,搬离孔浦区域。同时,受教学规模和生源、升学率等限制,很多优秀教师也都流向中心城区的重点学校。此外,绿梅中学和怡江小学等民工子弟学校,大部分教师无编制,收入待遇低,老师们考编制、流动较多,无法安心教学,极大地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外来人员的教育政策和资源缺乏造成了“新市民”融入难。这些年宁波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文明程度提升,外来务工人员起了很大的功劳,但在这些外来人员为宁波建设添砖加瓦、出血出汗时,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却很难享受市民政策。孔浦地处城市中心区边沿,大量外来人员集聚,很多人已经在宁波待了十几年,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但是针对外来人员子弟教育政策的缺失和滞后,外来人员子女很难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在可以择校的时候,大部分本地生源通过种种途径外流,外来人员子弟还可以就近入学,但这几年随着择校制度的取消,本地生源趋于稳定,但这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外来人员子弟入学的机会,除少数人可以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大部分要进入民工子弟学校和民办学校,很多居住在孔浦地区的外来人员子弟,甚至还要到洪塘、庄桥、镇海区的民办中小学就读,而且这些民工子弟学校和民办学校条件同公办中小学相差悬殊,享受教育质量也必然与公办学校造成巨大差距。这些都对“新市民”融入宁波这个城市、发展这个城市,带来很大影响,也不利于甬江北岸孔浦地区的长远发展。
  三、对合理布局甬江北岸教育资源的建议
  每个公民都有权利公平地享受政府优质的教育资源, 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规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因此,对于甬江北岸孔浦片区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我们建议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以前瞻性的眼光进行学校建设的规划。一个地区的教育文化程度应该与他的城市发展和文明程度相适应,符合城市发展定位的需要,近年来,甬江北岸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增加,但教育发展并不能与经济增长、城市发展及老百姓需求匹配。因此,我们在学校建设规划上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新变化和学龄人口变化来合理布局。从近期来看,我们要整合红梅小学和怡江小学两所小学,加强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学校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满足辖区学生就近入学的需要;要改扩建孔浦中学,扩大学校规模,增加班级,配强师资力量,提升教育水平,使孔浦地区能有一所老百姓认可的优质中学;利用孔浦一村拆迁改造的契机,扩建或另选址重建绿梅中学,扩大学校规模,满足外来人员子弟读书需要。从长期来看,要结合甬江北岸的拆迁建设,在甬江北岸待开发区域内分别规划一所现代化的小学和中学,推进这一辖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以科学谋划的理念来布局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是甬江北岸孔浦片区的老百姓的迫切需求,也是体现宁波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事实证明,不管是赞助费择校,还是买学区房择校,都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才是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才能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我们认为甬江北岸孔浦片区教育资源合理布局要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注重细节的原则,本辖区的学校建设要符合孔浦城市定位,避免一味求精求大,要注重基础教育,以满足适龄学生的入学需求和提升教育质量为首要目标。二是注重特色原则,要依托孔浦地区享有宁波大学等北高教园区的人力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的特色教育,落实素质教育。三是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孔浦辖区教师力量的强化,教育经费配备和人才政策上要适当倾斜照顾,提高孔浦辖区名教师和骨干教师的配备数量,关心外聘教师的待遇,给他们提供公平、公正的晋升渠道,稳定教师队伍。同时我们还应积极探索多种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规范和加大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对口支援措施,积极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利用社会民间渠道来筹集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资源总量,运用市场的调节作用,将政府的行政主导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质量和利用效率。
  (三)以社会公平的态度来引导教育资源的流向。现阶段我国社会各阶层所占有各种社会资源明显不同,反映在教育上, 越来越多的教育资源和成果被城市“富裕”阶层所占有。而甬江北岸孔浦片区是宁波老三区唯一没有赶上近十年两轮大规模城市建设发展大好时机的地区,这导致孔浦的居住环境严重恶化,一部分有购买力的居民通过购买商品房离开了孔浦,而没有购买力的低收入群体则留在了孔浦,其它地区的弱势群体趁势流入孔浦,加上大量外来人口,孔浦成了名符其实的“弱势群体集聚区”和“新市民”融入区,缺乏优质学校和教育质量不高一直是孔浦老百姓呼声比较强烈的诟病。某一阶段集中力量办重点学校、精品学校、样板学校确实能突出政绩、提升教育影响力,但因为几个精心培育的“盆景”,而忽视基础教育和广大学校这大片“绿荫”,是严重违反义务教育所要求的教育公正和机会均等的原则。义务教育要算大帐,算长远帐,要用全局的、整体、长远的资源分布平衡来代替目前的局部的、短期的优质教育资源重点投入出成绩的思路。孔浦老百姓呼吁政府和教育部门要牢固确立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理念,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义务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严格执行就近入学制度,关注弱势群体,实行补偿原则,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在孔浦地区加大基层教育投入,改善孔浦各所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孔浦居民和“新市民”就近入读,享受社会公平教育资源的愿望。
  诚然,在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可能面面俱到,公共财政的阳光不可能洒到全市每个角落。在教育资源分布的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对甬江北岸教育资源实现合理布局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对此,甬江北岸广大干部群众是有觉悟的,是充分理解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建立优质中学,合理布局小学、重视弱势群体和外来人员子女义务段教育等措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最终涓涓细流汇集成大江大河,使优质教育资源合理布局的效应和价值体现自然“水到渠成”。
  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宁波城市发展轨迹,与时代发展的脚步是同步推进的,甬江北岸的人民群众为了服从服务于宁波城市整体发展的大局,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前,科学发展观正在指导我们在各个领域的建设,现在是到了全面统筹兼顾、实现全宁波共同发展的时候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江北跨越发展进入新时期,随着甬江北岸孔浦片区开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日见成效,同样,孔浦人民也迫切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阳光能早日照射到孔浦。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