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
天气预报:
关于我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14-09-26 14:36 来源:江北区人大常委会 访问次数:

区人大常委会评议调研组

主任、副主任、委员: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从7月份开始,我们评议调研组在陈炳祥副主任的带领下,组织部分代表,就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到有关经济部门和街道(镇)、企业开展了调研,多方面了解相关情况。现在,我代表人大常委会评议调研组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总体情况

  (一)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及代表建议办理情况

  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中,多次提出要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加大工业扶持和科技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创新;要明确发展重点,加快梯队培育;要盘活闲置资源,强化要素保障等审议意见,并在2012年就全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进行了专题审议,提出了相关建议。区发改局认真处理和落实审议意见,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实施了企业服务经理人制度,提升实体经济发展信心;稳步推进高新区、电商城等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相继实施了“四换”、“510”、“2010”、低产地改造等重大工程,大力培育企业梯队,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区发改局十分重视人大建议办理,实施“一人负责、集体协同”的工作机制,2012年至今共办理《江北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困难及建议》等代表建议17件,其中主办12件、协办5件,均按时完成办理工作,办结率、满意率均达到100%。主办的12件建议中,有7件已经得到解决,其他建议因暂不具备条件,将列入今后工作计划,逐步加以解决。

  (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总体推进情况

  “十二五”以来,区发改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按照“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企业产权证券化”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实现平稳发展。

  从“十二五”规划主要工业指标完成情况看,2013年工业总产值实现520亿元,较2010年增长17.3%,工业投资三年累计实现46.8亿元。目前,全区规上工业企业共275家,其中产值10亿以上的3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12个行业产值超过10亿元。目前,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家,经认定的科技孵化器3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09家,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由2011年的2.41%提高到2013年的2.66%

  从产业空间布局看,区发改局大力推动工业功能平台发展,集聚产业链,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江北投创中心各项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2013年,园区工贸总收入为163亿元,总税收8亿元,其中工业销售收入134亿元,服务业销售收入2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16%13%30%;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产业向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升级,园区被认定为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园、新装备专业园;加快推进门户区建设,打造总部经济,培育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认定为宁波国家高新区专业园,并升格为省级平台;长阳科技、三星集团等新材料、新装备产业正在逐步集聚。甬江、庄桥、洪塘等工业功能组团也有较好发展。

  从工业“四化”推进情况看,区发改局积极开展“四换三名”工程建设,完善了政策扶持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低产地改造倍增等四大工程,加大了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积极培育新材料、新装备、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业结构得到不断升级。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通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调查情况看,目前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产业结构调整较慢,距离目标差距较大

  一是梯队培育较慢。从行业规模看,2013年全区工业产值520亿元,是“十二五”规划目标的65%,其中规上工业420亿元。在现有的24个规上行业中,产值10亿元以上的有12个,10亿元行业数距“十二五”18个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其中有色金属相关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接近一半,其他行业规模都比较小,显然结构不够优化。从企业规模看,金田集团一枝独秀,对全区工业经济和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尽管区里多年来致力于培育梯队结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第二梯队企业规模仍然落差极大,除金田集团下属3家企业产值超10亿元外,其他企业超10亿元的仍为空白。其中金田集团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的40%多,30强工业企业占26%,其他244家规上工业企业规模都偏小。从规划目标看,目前,我区共有275家规上工业企业,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规上500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到8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中间层次企业过少,工业梯队落差过大,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性。二是产业空间布局有待完善。按照规划确定的“一核一园四组团”的布局,2013年工业区、高新区、甬江组团等预期目标完成得较好,但慈城私营工业城的发展存在较大困难,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产业低端、亏损面较大。三是工业“四化”推进力度有待加强。装备制造业和汽车零部件业产品在国内竞争力仍需加强。2013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6%,较2010年的30%提高了1.6个百分点,发展还不够快。新材料、新能源、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尚处起步培育阶段,规模还不大。上市企业目前仅有3家,距10家以上上市企业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普遍偏低。从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率看,2011年和2013年分别为15.4%15.5%,提升缓慢,而且与全市25%的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新技术产业从数据上看尽管发展较快,但是从增加值率看,2011年为27.7%2013年为25.3%,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这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区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实力不断增强,但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提升还不够快,转型效果并不明显。调研还反映,一些企业在科技开发方面缺乏动力、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企业中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较少,具有国际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产品很少,有的企业还退出了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二)工业用地紧缺和闲置并存,制约工业经济发展

  一是工业用地紧缺。近几年我区虽然出让了不少土地,但全区工业土地供应紧张,不仅存量少,而且综合成本偏高,不少优质项目缺乏发展用地。二是土地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如在工业区约有三分之一的厂房存在空置或低效现象,甚至有的街道有个别企业上百亩土地闲置多年未能开发利用;1.5平方公里的慈城私营工业城,规上工业总产值不到10亿元,产值上亿的企业仅2家,亩产税收不到6万元。三是闲置低效土地盘活难。对闲置、低效的约4000亩土地改造缺乏强有力的处置政策,有时还存在对低效企业减免土地使用税的现象。不少企业依靠厂房出租或土地升值获取收益,低产地改造工作推进缓慢,2013年规上企业亩产税收为12.5万元,距201516万元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土地低效利用的另一方面原因是上一轮规划的工业用地容积率偏低,导致一些企业因发展空间受限而产生违章搭建,甚至出现企业外迁现象。四是“优二进三”难以操作。“优二进三”调整土地用地性质、拓展发展领域缺乏具体法规政策支持,造成实际上难以依法操作。

  (三)技术改造低位徘徊,影响企业发展后劲

  从工业投资情况看,一是企业投资意愿不强。2011-2013年,我区工业投资累计实现46.8亿元,年均不到16亿元,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距五年累计100亿元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工业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到10%,与全市30%的水平相差较大,且呈持续下滑态势。二是技改项目小且补贴资金分散。“十二五”以来全区累计备案、核准技改项目218个,平均每个项目投资2100多万元;工业投资中用于设备的投资共15亿元,平均每个项目不到700万元。发放技改补贴4400多万元,平均每个项目约20万元,其中不少项目补贴不到5万元。表明我区技改项目大多比较小,设备投资少,而且补贴资金较为分散。三是先进设备利用率不高。调查中还了解到,部分企业即使重金进口先进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较低,有的不到10%,主要原因是缺乏高素质人才,无法充分发挥设备的效用,以致影响工业的内涵提升。

  (四)政策针对性欠强

  调研中不少部门和企业反映,我区企业扶持政策重点不够突出。一是落后于企业的需求。先进的制造业走向高端化时必然会向服务业延伸,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动态缺乏及时了解与支持,对工业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缺乏政策支持。二是政策导向不够突出。政策导向没有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主题,在30强考核政策中,还是偏重企业产值税收,对产品技术含量、先进性及行业地位等权重考虑不够或未予考虑。

  (五)节能降耗形势严峻

  “十二五”以来,我区节能降耗形势较为严峻,2011年和2013年,我区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分别为1.1%3.2%,均未完成年度目标,三年之内仅2012年完成,今年形势也不容乐观。从目前情况看,要完成“十二五”目标存在较大的难度。

  (六)经济发展软环境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依法行政观念有待加强。少数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在很多领域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法规知识不足,能办不能办、合法与非法界线不清,导致企业不理解,也使自身工作陷入被动。二是责任推诿。执法部门往往不愿认真执法、不敢承担责任,往往把责任推给街道,导致街道压力大增、矛盾集中。三是效率不高。审批制度改革由于客观上存在较大的难度,实际成效不够明显,成功的大多为个案,不够常态化。四是整体服务氛围还不够浓。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企业服务经理人制度实际效果不明显。

  三、加快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根据我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情况和“十二五规划,结合调研中各方面反映的意见,我们建议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

  一是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从2014年上半年二、三产业税收情况看,第二产业税收占全区税收总量的41.8%,第三产业占58.2%;制造业税收占33.2%,房地产业税收占30.5%,剔除房地产业后的第三产业税收占比只有27.7%,工业经济的贡献就非常突出。今后要保持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必须依靠工业经济的有力支撑。因此,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业经济,重视工业的转型发展,把发展工业、推动工业转型放在重要位置,作为长期核心工作,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二是要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要多方搭建企业家培养引进的平台,帮助企业经营者拓宽视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家转变观念,适应转型发展的趋势。三是提升服务质量,优化发展软环境。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扎实开展企业服务经理人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普遍性问题要专题开展研究,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要关心基层干部,帮助解决工作上的困惑;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各自的职责,树立担当意识,减轻基层的压力。

  (二)明确方向,完善政策,加快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要明确发展的重点产业。要总结“十二五”以来发展经验,加强产业研究,明确我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思路,提出发展的产业重点,建立优先发展的产业目录,指导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工作。二是要完善扶持政策。对现有的政策措施,要开展绩效分析,并按照确定的发展重点进行完善,要符合转型发展、符合产业发展重点,体现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区政府要发挥统筹各部门政策的作用,避免政出多头。在企业政策制订过程中,要完善工作机制,广泛征求企业、街道等多方面的意见,提高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三是大力支持企业提升。积极鼓励企业转移低端产业,腾出空间发展高端产业,发展总部型、研发型、服务型企业,促进产业层次提升。四是要切实解决“优二进三”有关法律政策问题。会同规划、国土等有关部门向市里提出“优二进三”的可行性建议,争取出台统一的法规政策,指导规范化操作。五是明确招商导向。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以产业发展目录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引,不符合产业发展重点的坚决不引进,不断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同时要树立成本观念,加强对招商项目的评估,着重关注投入与产出,提高招商项目对区域发展的实质性贡献。

  (三)加大力度,努力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一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加大工业用地供应力度,扩大工业发展空间,对属于优先发展的项目要重点倾斜。要立足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积极向上呼吁,从法规方面解决工业用地容积率不高问题,支持企业改造厂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完善倒逼机制,采取有力措施,严格落实土地使用税政策,提高闲置、低效土地使用成本,倒逼企业退出或转型。对闲置超过二年的工业用地要认真执行法律规定,收回土地使用权。二是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要抓住新三板扩容、新股发行即将实施注册制等契机,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上市培训;梳理有条件、有意愿上市的企业,支持其加强与中介机构的联系,帮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实施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带动上市融资,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三是努力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要引导建立企业转贷互助基金等转贷平台,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转贷难问题。要加快发展小贷公司,成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继续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问题。

  (四)大力鼓励技改,加大科技投入

  一是大力鼓励技改投入。要进一步完善技改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技改补贴的针对性、有效性,避免财政资金“天女散花”,确保能够用在刀刃上。二是完善创新体系。要高度重视科技的突出作用,结合我区产业发展重点,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大孵化平台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带动天使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到江北投资。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平台,落实财政、税收政策,培育创新型企业。三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和考核,加大科技比重,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增强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创建品牌、参与标准制订,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支持人才引进。要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好引进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确保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

  主任、副主任,委员,以上是我们评议调研组的评议意见。希望通过这次评议,区发改局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和人大代表、企业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整改,同时要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努力推动我区工业加快转型升级,为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20149月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