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
天气预报:
关于江北区文化强区建设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4-09-27 08:47 来源:江北区人大常委会 访问次数:

  江北区文广新闻出版局局长黄强明

  20149月25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江北区文化强区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我区文化强区建设进展情况

  近年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报告精神,将“文化强区”建设作为推进“美丽品质新江北”建设的重要内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文化强区建设取得了新进展。2013年荣获“浙江省文化先进区”称号。

  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近年来,我区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以区文化中心为龙头、以镇(街道)文化中心(站)为平台、以村(社区)文化宫为落脚点,覆盖全区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7350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的区文化中心20125月竣工,20131月对外开放。依托区文化中心,开辟了兰江舞台百姓展厅北岸讲坛三大公共文化平台,做到月月有演出、有展览、有讲座。区图书馆、区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实现全覆盖,庄桥街道荣获“浙江省文化强镇”称号,甬江街道、庄桥街道、洪塘街道、慈城镇成功创建宁波市文化示范乡镇(街道)。基层文化宫建设全面推进,全区每个村(社区)均建有文化宫(室),其中80个达到市级标准。其中洪塘裘市村,庄桥马径村,天水社区,慈城国庆村,文教北岸琴深社区被评为省文化示范村(社区)。

  2、两大节庆文化品牌不断打响。中华慈孝节影响深远。以2008年我区荣获全国第一个“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称号为契机,2009年来以弘扬中华民族慈孝文化,扩大江北区的对外影响,加快慈城古县城保护开发为目标,成功举办五届中华慈孝节,第六届中华慈孝节也将于928日正式启动。中华慈孝节被评为宁波市宣传文化创新奖,同时被列入“十二五”时期宁波市文化发展“1235”工程十大重点文化品牌。“星期六·相约老外滩”持续红火。2009年开始,按照“定时、定点、定单”原则,着力打造“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品”的文化惠民工程,至今已举办了宁波市酒吧音乐节、麦霸歌手大赛、外滩街舞大赛等330余场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实现了“创名片、聚人气、兴商圈”的目标,获得宁波市文化工作创新奖,成为宁波市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

  3、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着力打造群众文化新品牌,在去年实施“唱响江北”、“舞动江北”、“印象江北”——北岸文化三部曲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今年起举办首届北岸文化艺术节,推出北岸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江北区戏迷演唱大赛、“美丽童声”江北区少儿歌手大赛、江北区百姓广场舞蹈大赛、江北区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展演、寻找“美丽品质新江北实景图”摄影展、“生态江北·秀水之韵”摄影大赛、“非常庙会·相约古县城”第六届非遗技能展示、“民俗文化”走进农村文化礼堂、北岸文化艺术节闭幕式暨江北区基层优秀文艺节目(团队)汇演等十大主体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一镇一节”特色文化精彩纷呈。着眼于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以特色文化展示月为载体,经过几年培育,逐步形成了以中马“共建杯”社区文化艺术节、白沙“唱响日湖”文化艺术节、文教“书香文教”文化节、孔浦楼群文化艺术节、甬江企业文化艺术节、庄桥樟香文化艺术节、洪塘“洪塘印象”广场文化艺术节、慈城民俗文化艺术节等为代表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4、文艺精品创作实现突破。近年来,我区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反映时代生活、关注社会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中推进艺术的创新,创作了一大批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中国的吉普赛人——慈城堕民田野调查》、《慈城年糕的文化记忆》先后问鼎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校园小说《真情少年》、广播剧《和你一起走》先后荣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孝子列传一·汉》获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金川世家神像考》、《六月晒红绿》获得浙江省民间文艺民间文学映山红奖·学术著作奖二等奖和民间文艺三等奖。《再寻麒麟童》、《宁波民间故事索引》文艺作品,《一方水土》、《帐望千秋家国梦》文学作品荣获市优秀作品创作奖。排舞《美丽的神话》、《点击》分获第六届省排舞大赛中老年组金奖和省第七届排舞大赛老年组金奖;小戏《婆婆碰到娘》荣获宁波市第四届戏剧小品、小戏、曲艺比赛表演金奖、创作银奖等。

  5、文化遗产保护取得进展。文物保护管理有序推进。全区现存文保历史建筑266处,其中四级文保单位37处:国保4处、省保5处、市保4处、区保24处。近年来,我区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切实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挖掘整理、宣传展示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慈城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慈城镇半浦村被评为宁波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起,我区全力配合做好中国大运河(宁波段)申遗工作,重点对慈江大闸、太平桥、夹田桥、小西坝等六个重要节点的本体及周边实施环境整治工作,提升了大运河(江北段)全线风貌环境的协调,今年6月22日,经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全区共有73个非遗项目、17个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其中包括宁波(慈城)水磨年糕手工制作技艺和泥金彩漆2个省非遗项目、骨木镶嵌6个市级非遗项目、江北区育才小学1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成立江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功举办了六届“非常庙会”——全区非遗技能展示活动,充分宣传展示了我区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

  6、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全区现有文化产业单位937余家,其中规(限)上文化产业单位数共82家,其中工业企业16家,服务业企业66家。2013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3.2亿元,占全区GDP4.77%。初步形成包括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等行业为主的文化产业体系。为加快推动江北区文化产业发展,去年区政府出台了《江北区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扶持政策,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将文化产业年度考核列入经济强区考核范畴,增强了全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度。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力度,整合推出山水风光、古建筑群、商务楼宇、可供开发地块、主题公园等五大招商资源体系,通过举办文化产业发展论坛、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等,大力引进各类文化企业,去年,共引进重点文化企业22家。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开展了文化企业分类整理、应统尽统工作。去年新增规上限上文化企业23家,增加值超过2亿元。结合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江北文化产业家底。

  7、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有序。目前,全区共有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户)508家,其中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41家、电子游戏机7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50家、印刷企业(打字复印)255家等。近年来,我区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文化市场长效监管机制,确保了文化市场安全、健康、有序。组织开展文化市场“121”专项督查行动,即由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安排,联合公安、工商、消防、安监等成员单位每月对文化市场行业开展一次专项督查整治行动。贯彻落实上级部署的“扫黄打非”、“净网”、“清源”“秋风”、“清剿火患”等专项整治行动,查获的“俞超峰侵犯著作权案”案例被国家文化部和省文化厅通报表彰。加强对文化市场日常巡查,采取“分片区”管理方式,通过分组分区域的执法方式全面加强文化市场日常检查和监管工作,探索建立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位一体”的监管模式,实现了文化市场监管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深入开展江北区“平安文化经营场所”创建活动,全区共有26家获得“平安文化经营场所”先进单位称号。近三年,我区共处理各类案件112起,取缔无证经营140家,收缴非法出版物51756件,文化市场环境得到有效净化,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二、我区在文化强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诸多原因,我区在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公共文化经费投入依然不足。区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虽逐年有所增加,公共文化投入保障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新需求还不相适应,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全区公共文化文物事业费占地方财政总支出比重仍低于省、市平均水平。同时,投入渠道单一,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不足,

  2、基层文化设施还不够完善。虽然八个街道(镇)都建有文化中心,但只有涉农街道、慈城镇有独立的文化中心。村落(社区)文化宫的设施相对简陋,功能比较单一,部分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情况也普遍存在。现有文化广场、文化公园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开展健身舞蹈活动的需要。

  3、文化人才相对匮乏。全区文化传承、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特别是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更缺乏。乡镇(街道)文化站专职人员配备不足,有的文化站长身兼数职,专业人员更是屈指可数。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配备的不足,导致辅导培训基层文艺团队的功能薄弱,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4、文化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弱,基础不扎实,规模较小,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较大品牌影响的文化企业不多,文化内容产业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不够高,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文化内容、形式、业态创新任务依然艰巨。对照省市文化产业考核标准,要完成2015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7%的目标仍需要付出加倍努力。

  5、文物保护力度还不够。目前我区的文物保护投入与文物保护现状还不协调,年度财政预算安排文物维修专项经费严重不足,只能用于个别建筑局部抢救性维修。在区域开发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一部分文保建筑面临毁损风险,同时迁移保护的文保建筑无处恢复重建,导致文物价值将随之消失。

  三、下一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工作的思路

  针对我区文化强区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下一步就如何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提出以下工作思路:

  1、切实加大对文化建设保障力度。要建立健全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公共财政文化投入的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确保今后公共文化文物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低于全省均值。稳步提高江北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额度,扩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和项目,进一步发挥专项资金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作用。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创新文化惠民工程运行方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

  2、切实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使用。继续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城区街道建设独立的文化中心。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内容,为辖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充分利用街道(镇)文化站、村落(社区)文化宫(室)和文化广场等设施,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加强对现有公共设施使用情况的监督,防止公共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积极探索推动基层完善服务内容和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阵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工程,努力造就一批文化大师、文化名家,培育一批文艺骨干、文化带头人。加大引进高层次文化创意策划、新媒体技术、文化经纪等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乡镇(街道)文化站力量配备,配强配足文化站长和专职专业文化干部,不断改善文化队伍知识、年龄结构。继续抓好村(社区)专兼职文化员配备工作。充分发挥区文化馆、街道(镇)文化站的辅导培训功能,注重“点面”结合,切实抓好文艺骨干、文艺团队的辅导培训工作,提升基层文艺队伍的整体素质。

  4、切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建立健全区、街道(镇)两级文化产业发展组织网络体系,形成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和街道(镇)齐心协力抓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格局。加大对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重点文化企业的培育力度,建设一批市、区级示范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和示范文化企业,辐射带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坚持重大项目带头战略,以“两江北岸”开发为契机,依托我区居住、人文、交通、环境等优势,大力引进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大项目,增强文化产业发展后劲。继续做好文化产业单位应统尽统工作,建立文化产业数据库。加强文化市场布局规划,优化文化市场结构,推动文化市场培育发展工作。

  5、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加强文保建筑日常保护管理,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编制工作,落实文保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加强责任文保员的管理,健全文物日常巡查制度,杜绝各种安全隐患。扎实推进慈城古县城、老外滩、德记巷、新马路、半浦古村落等历史街区、历史地段保护和文物建筑利用工作,着力打造具有江北区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加大对民办博物馆建设扶持力度,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民办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建设。深入挖掘、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项目,加强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位一体”评估体系建设,推动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江北历史积淀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建设“文化强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将深入贯彻区委关于加强“文化强区”建设决策部署,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在新的起点上奋力推进江北文化改革与发展新跨越,全面开创江北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