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
天气预报:
关于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5-05-15 15:30 来源:江北区人大常委会 访问次数:

 

江北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局长黄颖琦

主任、副主任、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社区卫生服务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功能于一体,是整合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密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要求,始终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呈现出体系建设日益健全、功能服务持续拓展、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群众满意逐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一、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

  (一)抓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

  全区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满足需求、持续推进”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了以区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公共卫生单位为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城乡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先后荣获“省卫生强区”、“省卫生应急示范区”、“省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省中医药特色示范区”等称号。全区现有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形成了“城区10分钟、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8家中心中有1家被评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被评为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4家站中建筑面积达150平米以上的有46家,占站总数的85.19%,市三星级以上社区卫生服务站33家(其中市五星级站7家、四星级站16家),占站总数的61.11%。

  (二)抓重点,社区卫生人才素质不断提升

  2013年底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江北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2014年初区卫生局同步配套制订了《江北区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名科)建设实施办法》、《江北区卫生系统柔性引才工作实施办法》等8个子文件,为全面提升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有卫技人员729人,其中在编508人、非编221人,2012-2014年共招录126人;中级及以上职称卫技人员323人,大专及以上卫技人员653人,占比分别为44.31%89.57%;现有全科医师222名、社区护士216名、健康管理师146名、营养15名、心理咨询师26名。全区市基层卫技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网络培训合格率、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合格率、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合格率分别为100%96.4%99.1%,名列全市前茅。2014年区卫生局评选了新一轮优秀院长(中心主任)、名医、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优秀社区责任医生44名(每年奖励补助43.9万元,连续补助3年)、“最美医生”等最美系列26,首次会同区总工会、区妇联通过技术比武产生了卫生系统区级“首席工人”、“技术能手”、“巾帼建功标兵”12名。2012-2014年选派基层优秀医务人员赴英国、新加坡、台湾学术交流16人次。

  (三)抓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深化拓展

  一是探索建立了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2014年6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市第一医院、市第九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1医疗联合体模式,201412月全区8家中心分别与市第一医院、第二医院、宁大附属医院组建了三个医联体,通过了医联体章程,签订了医联体建设协议书,制订了《江北区区域医疗联合体试点工作基层单位考核细则》、《江北区区域医疗联合体师徒结对考核细则》等内部管理制度。今年第一季度,已有43位市级大医院专家下沉到了九院和各中心坐诊,累计门诊量达2600余人次;36名市级医院导师与43名基层医务人员间开展了师徒结对活动;开展全区业务培训讲座31课次、累计培训医务人员850人次,专家下社区开展健康讲座12次、覆盖群众650人次,8家中心向市级医院转诊病人98人次、接受下转患者9人次,初步形成了具有江北特色的“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科学就医格局。二是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传统模式。2010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以“全程、全员、全周期”家庭医生服务制工作,从治疗前移到预防,从院内服务延伸到院外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到2014年底,全区签约家庭2.78万余户,服务覆盖人数达5.64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签约率58.85%(指标要求30%),慢性病人签约率75.67%(指标要求60%)。三是拓展中医社区卫生服务内涵。2012年区政府把中医“治未病”项目列入年度实事工程,大力支持中医馆建设和中医人才培养。目前,200平方米的综合中医服务区及20平方米的中心“治未病”服务中心在8家中心覆盖率达100%均能开展至少10种中医疗法服务。2014,全区社区中医药处方量达68.1万张,占处方总量的48.7%文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确定为首批省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确定了区15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研究项目”列为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改革创新案例培育项目。

  (四)抓项目,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

  一是做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初步构建医院--社区--家庭康复一体化的“江北康复模式”;全面启动省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2013年在全省率先试行慢性病“红绿灯”精细化管理模式,2014年全区高血压患者发现率9.51%(要求9%)、规范管理率68.13%(要求60%)、血压控制率68.7%(要求40%),糖尿病患者发现率3.02%(要求1.5%)、规范管理率71.56%(要求60%)、血糖控制率60.4%(要求35%);做细妇幼公共卫生项目,落实本地户籍孕产妇和0-6岁儿童免费保健服务,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专项经费补助率99.12%,婚前医学检查率91.5%,完成了户籍育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筛查。2014年度在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中我区位列第一。二是推行“国家686项目”、市精神残疾人康复试点项目。利用“网络对接率、督导规范率、队伍培训率、追踪及时率和弱势救助率”五个重点指标,创新推广了白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创的“精防智慧软件”系统,提高了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功能评估、危险性评估等工作规范性,目前全区监管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049人,知情同意网络管理的1010人全部实行网络建档立卡,随访信息与国家数据网对接成功率100%2015年第一季度重性精神疾病规范化管理率名列全省第5位。三是快速推进区域信息化建设项目。近年来,全区陆续投入财政资金约1200万元,完成了区级卫生专网和区域卫生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建成了区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成了区域影像中心、心电会诊中心、临床检验共享中心、消毒供应中心,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使用医院管理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其中7家中心已创建为市数字化中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抓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保障能力加强

  一是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扶持政策。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度,2010年10月至2015年3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让利21450.63万元,区财政同步调整了卫生经费支出结构。2014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每服务人口50元标准核拨,社区卫生服务基础建设与设施修缮经费由财政资金保障。2012-2014年全区财政支出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费总额年均达8500万元。二是出台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保障政策。全区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江北区医疗机构设置专项规划》,明确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方向;制订下发了《慈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补贴管理办法》,每人每月补贴300-500元,有效保护了农村偏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三是实施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考评机制。8家中心均实行有效工时制绩效分配,设定基础性工作量,并与基础性绩效工资挂钩,奖励性绩效工资按业绩定酬,2014年明确各中心收支结余的50%、不超过绩效工资总量的20%用于绩效再分配,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和各街道(镇)、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得到较快发展,但在深入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矛盾,虽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予以解决,但应早加关注,客观分析,认真研究,通过共同的努力,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更稳定、更健康地持续发展。

  (一)社区卫生设备设施日趋老化

  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备设施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末配置,已运行十多年,有的设备服务人次多达11.1万、大修多达10次,设备维护占了日常开支的重要部分,到期需要更新的医疗设备集中在今明两年。而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收自支能力有限,设备更新速度缓慢,再加上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增加,设备处于超负荷运转,损耗加快,使用寿命缩短,部分关键性大型设备处于老化或半报废状态,医疗误差和医疗风险几率增大。

  (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总体不足

  一是编制核定不足。目前8家中心按2011年区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统计数36.12万标准核定人员编制506名(每万名服务人口配备14名),同时又按照每张床位0.7名标准核定人员编制161名,两者合计核定总编制667名。这其中,常住人口数统计因口径不同有7.8万的差数(截止20154月底,公安分局常住人口统计数为44万),实际服务人口数远大于核定编制时的人口基数。二是职称评聘不符。岗位设置现有职称比例与控制比例标准间存在比较突出的结构性矛盾,高学历、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增加,而高级岗位设置偏少,有的单位职数已经聘满,有的单位再过2-3年部分职数也即将聘满,造成部分已取得职称人员得不到聘任,兑现不了相应级别工资待遇,工作积极性难免受挫。

  (三)社区卫生服务成效有待提升

  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有的已走在了全国前列,有的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城区片服务站大都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而农村片个别服务站服务量较少,政府投入、机构运行效率与成本、群众满意度三者间较难平衡。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后,基本药物品种过少,皮肤科、五官科、妇儿、肿瘤等专科用药缺乏,政策引导更多地注重公共卫生服务,加上用房紧张等多种原因,基层被动地忽视了专科特色门诊及康复病房、家庭病床建设发展,基层专科治疗和康复住院医疗能力逐步下降,目前8家中心均无开设住院床位,难以承担接诊市级大医院转诊的社区康复病人。

  三、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下步打算

  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按照“民本卫生、和谐卫生”要求,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紧紧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机制、内涵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社区卫生服务,切实当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一)强化“大卫生”工作理念

  社区卫生服务表面上看只涉及医疗卫生系统,但事实上,它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需要政府、部门、街道(镇)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全系统要树立“大卫生”的工作理念,主动加强与人社、财政等部门和各街道(镇)、社区(村)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辖区内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多做加法,及时协调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加快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根据我区城乡常住人口增长走势和城市发展布局,综合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卫生事业发展走向,落实新型城市化三年行动计划书,做好“十三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调研和编制工作,逐步构建与我区新型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开展新一轮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改扩建工程,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格局,拓展服务空间和服务范围。抓紧完成城庄地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装修和筹建工作,合力推进文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址建设并确保平稳过渡,加快慈城镇中心卫生院医疗用房改造装修,长远规划孔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址。

  (三)深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深化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依托市级大医院的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围绕医疗资源统筹管理、医疗共享平台统筹管理、医务人员培训、骨干医师培养、双向转诊、家庭医生服务等六大内容加强优质医疗资源上联下沉和有效利用。加快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设置区家庭医生管理中心,推行家庭医生工作室、家庭医生巡回工作室,开展家庭医生契约服务门诊,为签约居民提供优先预约门诊、家庭医生出诊、提高慢病配药上限、优先建立家庭病床、优先转诊、健康咨询互动、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服务内容,稳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比例,推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提升和均衡发展。注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色专科和“两门诊一中心”(全科门诊、中医门诊、健康管理中心)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加强街道(镇)、社区(村)联动,大力推进健康促进工作,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

  (四)多种途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强化卫生科技支撑,以临床为导向,以学会为依托,加快社区重点学科建设与培育,以学科建设带动卫技人才成长和医疗技术提升。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强卫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各类补助政策,选派名医、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业务骨干等优秀医务人员到国内外知名医学院校(医院)进修深造,汲取先进理念和技术。健全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人员结构,优先招录全科医学专业类毕业生。实施委托定向培养、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严格执行区级医疗卫生单位卫技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制度,实行名医、学科带头人农村巡诊、业务指导制度,提升农村卫生队伍水平。

  (五)完善绩效考核分配机制

  以“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为指引,完善岗位激励机制,建立新型家庭医生制签约服务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重点考核评价诊疗服务数量与质量、首诊与转诊比例、重要健康指标改善、群众满意度等因素,建立绩效工资动态增长和收支结余再分配机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进一步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切实发挥绩效在内部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激情和积极性。进一步规范编制外用工工作,规范程序,严格监督管理,稳定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20155月7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