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十届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四次会议纪要
宁波市江北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15年7月28日在8楼会议室召开。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谷裕,副主任王伯宁、陈炳祥、应瞧曙、马福年及委员共22人出席会议。会议分别由谷裕和陈炳祥主持,副区长孙旭东,区法院副院长夏文俊,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张为民列席会议。列席会议的还有区委组织部、区人大常委会各委办、各街道人大工委、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及部分人大代表。
会议纪要如下:
一、会议听取和审查了区财政局局长孙新土受区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2014年区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和区审计局副局长陈忠立受区政府委托代表倪海雁局长所作的关于2014年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批准了江北区2014年财政决算。(审议意见、决议另刊)
二、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发改局局长张立伟受区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江北区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听取了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吴巍所作的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审议意见另刊)
三、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财政局局长孙新土受区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江北区201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听取了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主任吴巍所作的201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审议意见另刊)
四、会议分别听取和审议通过了区政府、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区法院、区检察院分别提请的人事任职议案。(人事任职名单另刊)
五、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谷裕作总结讲话。
缺席:毛鸣鹤、周曼婷、褚敏
关于宁波市江北区2014年财政决算的报告
江北区财政局局长孙新土
主任、副主任、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宁波市江北区2014年财政决算情况,请予审议。
2014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财政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切实保障与改善社会民生,有序推动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在全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财政收支预算任务。
一、预算收支平衡情况
——2014年财政收入决算情况
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区财政部门为确保财政收支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按照区委工作部署,坚持改革创新,狠抓增收节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全区财政收入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收入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为全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财力保障。
2014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71920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1%,比上年增长8.2%,净增收54227万元。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25830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9%,比上年增长5.0%,净增收12375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089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9%,比上年增长10.0%,净增收41852万元。当年全区出口货物“免抵退”增值税实际发生198862万元。
根据财政总收入完成情况,按照年初市对区2014年财政体制结算的情况,2014年全区地方财政当年可用资金为336875万元,加上市拨专项补助55662万元和上年滚存结余84885万元,合计收入477422万元。
——2014年财政支出决算情况
2014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8327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2.1%,比上年增长9.7%,净增支33992万元。其中:涉农街道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34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4%,比上年增长7.5%,净增支3311万元。
2014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主要项目完成情况如下:
(一)一般公共服务经费5824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1.9%。其中,信访专项资金50万元、市结算补助资金617万元、上级专项补助328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4149万元。
(二)国防经费809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4.8%。其中,上级专项补助19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25万元。
(三)公共安全经费2838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6.5%。其中,上级专项补助11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1032万元。
(四)教育经费66221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6.6%。其中,上级专项补助273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2041万元。
(五)科学技术经费1602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8.1%。其中,乡镇企业科技政策兑现资金1000万元、上级专项补助2万元未下达,政府信息化经费367万元、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794万元。
(六)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434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1.8%。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200万元、上级专项补助25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739万元。
(七)社会保障和就业经费1864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1.8%。其中,社区建设专项资金50万元、上级专项补助350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1260万元。
(八)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经费2314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2.4%。其中,上级专项补助458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1446万元。
(九)节能环保经费4187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71.5%。其中,慈城镇自然生态保护资金1000万元、上级专项补助566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99万元。
(十)城乡社区事务经费3375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0.3%。其中,上级专项补助899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2743万元。
(十一)农林水事务经费24484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1.9%。其中,“五水共治”资金1700万元(2014年第一批结余清理转入)、渔船更新改造资金1600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补助90万元、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补助60万元、上级专项补助739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1223万元。
(十二)交通运输经费4242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4.4%。其中,上级专项补助508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1991万元。
(十三)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经费26806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1.9%。其中,涉农街道(镇)企业政策兑现资金765万元、上级专项补助1461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147万元。
(十四)商业服务业等事务经费715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80.5%。其中,电商专项资金432万元、上级专项补助952万元未下达,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351万元。
(十五)金融监管经费106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9%,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1万元。
(十六)援助其他地区支出1253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0%。
(十七)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经费127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8.5%。其中,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19万元。
(十八)住房保障支出7992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2%。其中,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66万元。
(十九)其他支出17075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99.7%。其中,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55万元。
——2014年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决算情况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相抵,结余94147万元,其中:镇财政结余8399万元(其中市级专项补助结余409万元,专款结余2000万元,净结余5990万元),涉农街道结余12959万元(其中专款结余765万元,净结余12194万元),本级结余72789万元(其中市级专项补助结余6182万元,专款结余5166万元,国库集中收付单位结余18181万元,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3512万元,净结余19748万元)。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4〕70号)文件精神,结合《关于印发宁波市江北区本级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北区政办发〔2009〕77号)文件有关规定,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结余18181万元清理情况如下:结转下年使用12584万元;区本级收回后专项用于区“五水共治”工作经费1762万元;尚待处理或转变用途后继续由部门使用的资金3835万元,主要用于各部门2015年度预算执行中政策调整等不可预见支出。
2014年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收入70978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6.6%,同比增长13.6%,净增收84741万元。其中:文化事业建设费及地方教育费附加收入7298万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9921万元,社会保障基金收入214459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3176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85777万元,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收入6878万元,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12145万元,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1123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5889万元,职教经费等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63122万元。加上上级补助37490万元,上年结余28655万元,调入资金11611万元,合计收入787544万元。
当年地方财政基金预算支出381988万元,加上上解支出270156万元,合计支出652144万元,收支相抵结余135400万元。具体支出明细如下:
文化事业建设及教育支出5054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8459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支出1982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312927万元(用于城乡社区建设),廉租房支出1300万元,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支出5000万元(主要用于土地开发整理支出),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支出7756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5211万元,其他政府性基金支出34299万元。其中城乡社区建设支出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明细如下: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主要包括征地拆迁补偿支出114402万元,土地开发支出145562万元,城市建设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35959万元,廉租住房支出5200万元,土地出让业务支出1606万元,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安排的支出5198万元,其他城乡社区建设支出5000万元等。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支出,主要用于荪湖区块道路建设1000万元,投创中心出让地块558万元,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966万元等。
二、关于重点支出的执行情况
2014年按照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的要求,区财政部门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了对 “五水共治”、生态区建设等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继续增加对“三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教育、科技、交通等社会民生事业的投入,做好农村合作医疗、科技创新、公共卫生、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扶贫帮困等相关工作,促进了全区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教育方面
2014年教育支出区级安排53485万元,市补专项12736万元,合计6622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净增13638万元。教育支出的大幅增加主要是宁波大学双桥拆迁项目市级补助1亿元,剔除此一次性支出因素后,教育支出同比增加3638万元,主要涉及正常增人增资以及生均经费增加。
——文化体育与传媒方面
2014年文化体育与传媒区级安排4100万元,市补专项248万元,合计434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净增95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的增加较慢的原因主要是有200万公共文化专项资金结转入2015年支出。
——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
2014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区级安排16519万元,市补专项2126万元,合计1864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0.6%,净减2212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13年安排社会保障专项支出3500万元,2014年未安排相关专项。
需要说明的是,2014年社会保障和就业经费在社会保障资金专户中列支30512万元,因此社会保障和就业经费2014年总计支出49157万元。
——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方面
2014年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区级安排19498万元,市补专项3644万元,合计231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净增429万元。此项支出变动的主要原因是市补专项比2013年减少2302万元(2013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次性补助1853万元)。
——农林水事务方面
2014年农林水事务支出区级安排16647万元,市补专项7837万元,合计24484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9.8%,净减6046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减少主要是市补专项支出比上年减少10365万元(2013年一次性补助海洋渔船改造6400万元、河道整治和加固项目4000万元)。
——科学技术方面
2014年科学技术支出区级安排13136万元,市补专项2889万元,合计1602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2%,净增939万元。科学技术支出的增长,主要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政策执行力度,科技项目补助支出增加约900万元。
三、上、下级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市财政对区财政转移支付情况
2014年市财政对区补助总额为100772万元,其中:消费税和增值税税收返还13178万元,企业所得税基数返还8918万元,市专项拨款补助55662万元,市各项结算补助23014万元。2014年区财政上解市支出169134万元,其中:体制上解151107万元,其他上解18027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度市与区财政结算时间滞后因素,市专项拨款补助中有6182万元结转至2015年支出。
——区财政对镇、涉农街道转移支付情况
2014年镇、涉农街道财政总收入408806万元,比上年增长5.8%,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56.8%,其中:中央级财政收入144380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4426万元。
根据现行区对镇、涉农街道分税制财政体制,2014年镇、涉农街道分成资金总额为77966万元,其中:各镇、涉农街道体制可得财力53910万元,专项转移支付及其他财政建设补助24056万元。
主任、副主任、委员,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区财政部门为确保财政收支预算任务的圆满完成,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财政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经济环境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通货紧缩风险上升并存;在组织收入方面,受经济环境及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在安排支出方面,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广,财政保障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在财政改革方面,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快车道,预算管理、地方债务管理、清理规范税收优惠等各项改革措施相继出台,时间紧、任务重。在地方债务管理方面,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压力不断增加。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工作,确保各项财政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关于2014年度宁波市江北区本级预算执行
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江北区审计局副局长陈忠立
主任、副主任、委员:
受区政府委托,我代表倪海雁局长向本次区人大常委会报告2014年度江北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区审计局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对财政管理、预算执行、政府投资等重点领域、重点资金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区审计局共完成各类审计项目44个,核减工程款1.13亿元、查出应上缴财政金额5898万元、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金额7290万元、违规金额315万元, 为加快建设美丽品质新江北提供有力保障,履行了应尽职责。
一、关于2013年度区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情况
江北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在听取和审议了《关于2013年度江北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后,提出了要求整改的意见。各部门、单位按照区人大常委会和区政府的要求,积极落实整改意见。
⒈强化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区财政局2014年度当年批复的一般预算项目中有399个当年未发生支出,较2013年度的712个项目当年未发生支出,预算执行率有所提高。此外,区财政局对指标管理系统项目库功能进行了完善,增加资金二次分配功能,避免预算单位之间的资金划拨,缩短资金拨付流程,强化了对预算单位的资金监管。
⒉强化国有企业费用管理。2014年,区国资监管中心首次编制15家国有企业经常性费用预算,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专项经费进行控制。2014年下达企业经常性费用支出预算合计2908.3万元,实际支出2355.31万元,较下达的预算节约552.99万元。
⒊强化财政资金核算管理。2015年初,区财政局对财政基建账户进行了清理,设置明细账户对基建项目收支进行管理,按收入来源、支出单位和支出项目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进行了细化核算。
二、2014年度区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的基本情况
(一)预算执行情况
2014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可用资金总量47.74亿元(其中上年结余8.49亿元、当年按体制结算的区可用资金33.69亿元、上级专项转移支付收入5.56亿元),当年支出38.33亿元,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35亿元,年末结余7.06亿元。
政府性基金预算可用资金总量57.31亿元(其中上年结余2.87亿元、当年收入49.53亿元、上级补助收入3.75亿元、调入资金1.16亿元),当年支出38.2亿元,上解支出5.57亿元,年末结余13.54亿元。
此外,根据区人大审议批准,2014年计划通过“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科目安排预算收入退库1.5亿元,实际退库1.37亿元,均用于社会保障专户支出。
2014年全区预算执行情况表
单位:万元
预算分类 | 收入项目 | 金额 | 完成预算百分比 | 支出项目 | 金额 | 完成预算百分比 |
公共财政 预算 | 上年结余 | 84885 | | ---- | ---- | |
按体制结算的区可用资金 | 336875 | 109.50% | 当年支出 | 383275 | 92.14% |
上级专项转移支付收入 | 55662 | | 建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 23512 | |
可用资金总量 | 477422 | | ---- | ---- | |
年末结余 | 70635 | | ---- | ---- | |
政府性基金预算 | 上年结余 | 28655 | | ---- | ---- | |
当年收入 | 495329 | 107.49% | 当年支出 | 381988 | 73.83% |
上级补助收入 | 37490 | | 上解支出 | 55697 | |
调入资金 | 11611 | | ---- | ---- | |
可用资金总量 | 573085 | | 支出总量 | 437685 | |
年末结余 | 135400 | | ---- | ---- | |
(二)区政府性负债情况
根据审计署债务审计口径, 江北区2014年初政府性债务余额111.66亿元,2014年末债务余额139.45亿元,其中:一类债务(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7.54亿元、二类债务(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1.35亿元、三类债务(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0.56亿元。未包括江北四自公司、铁投公司、区市场开发中心三家主体债务35.33亿元。
审计结果表明,2014年全区各部门、单位在区委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认真执行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决议,努力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区人大批准的2014年度预算任务。
一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合计完成71.92亿元,较上年增长8.15%,地方财政收入46.09亿元,较上年增长9.99%,地方财政可用资金33.69亿元,较上年增长14.78%。基金预算收入49.53亿元,较上年增长6.24%。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有力地保障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压缩一般性支出。2014年,全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82亿元,较上年微增1.24%,增幅较2013年的7.91%,下降6.67个百分点。实行三公经费全口径管理,根据区公务支出公款消费专项审计调查,2014年46家一级预算单位及下属单位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支出合计2446万元,比2013年的3198万元减少752万元,减少23.51%。二是保障重点支出。2014年教育等九大社会民生领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计23.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0.85%,有力地促进了全区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是财政改革逐步深化。一是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工作,全区39个政府序列区级部门(单位)向社会公开2013年度部门决算(含”三公”经费预决算)和2014年度部门预算,以接受社会监督。二是积极实施国有投资公司经常性经费支出预算管理制度,确保财政监管覆盖全部公共资金。
审计也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和完善。
三、区财政局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预算安排准确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399个预算安排项目未发生支出,占一般项目总数的12.54%,预算金额1.37亿元,其中2014年以前年度安排的项目126个1819.59万元。二是部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财政资金安排不够准确。2014年末,共有10个已竣工政府建设项目结余资金超过概算金额10%,结余资金2.72亿元,其中大于20%的项目共计6个结余资金2.59亿元。
(二)部分项目资金沉淀。一是一般项目历年结余资金使用率不高,2014年初结余的项目资金1.4亿元,在2014年的支付率仅21.3%。二是13个已审计结束政府投资项目结余资金1.21亿元未及时清理,其中结余资金占概算额比率大于10%的项目计8个1.06亿元,资金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国有资产管理不够完善。一是出租房产管理存在欠缺。2014年,分别在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招租、在区资产管理系统登记有出租房产、上缴租金收入的单位共计24个,其中同时符合如实登记出租房产、进行公开招租并上缴租金三个要求的单位仅有1个。二是涉农街道、自收自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和预算单位下属企业的资产未能逐步纳入管理系统进行登记管理。
(四)个别国有企业超预算支出。2014年15家实行经常性费用支出预算的国有企业中有两家分别超支租赁费18万元和招商经费11.52万元,预算控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区本级财政4.94亿元收入未缴库。另外,应列未列支出1.12亿元,已列支出实际未支出7.5亿元。
四、部门预算执行和财务收支审计情况
(一)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区审计局对中马、白沙、孔浦3个城区街道及区教育局、区卫生局、区统计局、区审管办等4个单位进行了预算执行审计。审计结果表明,这些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在个别项目的预算执行和下属单位的监督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资金资产管理不够规范。个别单位存在超预算范围支出、项目经费预算执行率低、拆迁补偿款和房屋租金未及时上缴财政、资金闲置沉淀的现象。二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不够专业。部分项目执行规定不够严格,存在超概算、工程建设管理不规范、未及时组织验收和送审的问题。三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或执行不够严格。个别单位内部监督存在欠缺,财务管理不尽规范,政策执行不够严格。四是对下属单位监管不够严格。个别下属单位未按政府采购相关规定组织招标,支出不够规范,未按规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等。
(二)“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培训费等五项经费的管理使用审计情况。
区审计局组织区本级46家一级预算单位对2014年度公务支出公款消费情况进行了自查,并对16家一级预算单位及其20家下属二级预算单位和工会学会协会进行了重点审计。审计结果表明2014年江北区“三公经费”、会议费和培训费等五项经费较2013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公务支出公款消费财务管理日趋规范,但个别单位还存在公务用车管理不够规范、公务接待制度执行不够到位、出国(境)费用报销凭据不齐全以及违规发放津补贴等问题。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积极组织整改工作,加强公务用车管理、收回违规发放津补贴,部分单位已出台相应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规范。
五、政府投资项目审计情况
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区审计局共完成27个政府投资项目的竣工决(结)算审计和1个BT项目回购款审计,审计投资总额31.98亿元,核减投资额1.13亿元;开展34个项目跟踪审计,涉及投资金额146亿元。审计结果表明,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项目建设的组织管理,较好地完成了建设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组织决算、渣土清运、工期滞后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财务竣工决算报告及送审滞后。27个竣工决(结)算审计项目中有19个是2013年6月底前完工的项目,19个已完工跟踪审计项目中有3个项目编制决算报告时间超过6个月。
二是建筑渣土(泥浆)处置还不够规范,未办理项目渣土清运证、处置凭证资料不全、凭证与实际方量不符等现象多发。
三是政府投资项目进度滞后现象严重,从而增加拆迁安置过渡费、财务成本等项目建设成本。
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区政府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出台《江北区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主体诚信行为信息记录及不良行为处理办法》、《江北区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主体行为、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机制。
六、加强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管理的审计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深入分析预算项目未执行的原因,进一步探讨提高部门预算执行率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及管理,提高预算单位合理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的积极性和严肃性。
(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格执行《江北区本级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办法》,及时对结余资金进行清理,避免项目历年结余资金使用率不高。完善《江北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逐步将融资主体纳入管理范围。
(三)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逐步将涉农街道、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单位国有资产纳入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登记管理;对各预算单位下属集体企业的资产进行甄别,对属于国有资产的应确认权属,推进区级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建立全口径预算体系。积极贯彻落实新预算法,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政府性债务计划,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的完整性。
(五)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江北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建设单位内部审计力量的建设,充分发挥内审监督作用,项目完工后3个月内编制竣工决算后及时送审。加强建筑渣土消纳场所的统筹规划和建设,规范渣土处置程序,加强日常执法力度。
以上报告,请予以审议。
宁波市江北区人大常委会
关于批准江北区2014年财政决算的决议
(2015年7月28日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宁波市江北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经过审查,同意区财政局局长孙新土受区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宁波市江北区2014年财政决算草案的报告》,决定批准区人民政府关于2014年区财政决算。
对2014年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
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
7月28日,宁波市江北区第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宁波市江北区2014年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普遍认为,2014年,区政府和财政部门在预算计划执行中,认真落实区人大有关决议,坚持依法理财,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区人代会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能量入为出、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全年收支平衡,并有结余。审计部门坚持依法审计,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在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预算准确性、财政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问题。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落实新预算法,强化预算管理。积极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建立全口径预算体系,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的完整性。深入分析预算项目未执行的原因,研究提高部门预算执行率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考核及管理,提高预算单位合理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的积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及时清理结余资金,避免项目历年结余资金使用率不高。完善《江北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暂行办法》,逐步将融资主体纳入管理范围。
2、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和建设项目管理。逐步将涉农街道、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单位国有资产纳入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登记管理;对各预算单位下属集体企业的资产进行甄别,对属于国有资产的应确认权属,推进区级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严格执行《江北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加强建设单位内部审计力量的建设,充分发挥内审监督作用,项目完工后3个月内编制竣工决算后及时送审。加强建筑渣土消纳场所的统筹规划和建设,规范渣土处置程序,加强日常执法力度。
3、积极抓好整改落实工作。对有关问题,区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行专题研究,认真分析原因,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维护财经秩序。对不符合法律规章的问题,要按照新预算法要求,逐步化解;对规范性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促进管理水平提高;对执行环节出现的问题,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各预算部门有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财政纪律的严肃性。
江北区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江北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张立伟
主任、副主任、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江北区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转型发展为主题主线,按照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做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重点工作,实现经济运行持续稳健、质量效益持续向好、创新驱动持续增强、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在全区上下共同努力下,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整体高位运行,预计主要指标增幅进入全市前三,“双底线”指标管理情况全市最好,GDP、固定资产投资、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外贸自营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等指标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自营进出口额受宏观经济和高基数影响,距离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尚有差距。
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执行情况
指标名称 | 单位 | 年度计划 | 上半年完成实绩 | 计划 完成率% |
绝对值 | 增幅% |
一、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增长7.5% | / | 10% | / |
二、一般财政预算收入 | 亿元 | 增长8% | 32.6 | 10.8 | 63.6 |
三、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增长12% | 149.3 | 22.3 | 55.5 |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增长12% | 120.4 | 10.6 | 54.7 |
五、外贸自营进出口额 | 亿美元 | 增长7.5% | 13.8(预计) | 9(预计) | 46.8 |
六、实际利用外资 | 万美元 | 26000 | 24577 | 3.9 | 98.3 |
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 下降6.1% | / | 预计下降6.1%左右 | / |
|
备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暂无半年度数据。
(一)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服务业总体企稳向上。1-5月航运物流、金融、现代商贸、商务中介、电子商务、文化健康旅游六大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07.1亿元,同比增长38.9%。主导行业稳步发展,1-5月航运物流业实现营业收入20.1亿元,同比增长20.3%,海运集团、海鑫航运等龙头企业效益转好带动行业扭亏为盈。房地产销售逐渐转暖,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实现2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6.6%;累计实现商品房销售额33.9亿元,同比增长84.4%。汽车销售业平稳发展,1-6月实现销售额46.4亿元,同比增长6.2%。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一核多园”的电商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上半年共引进41家电商企业,包括车拍档、小牛信息、智航天下等12家重点企业。商务中介业发展势头喜人,1-5月实现营业收入66.4亿元,同比增长41.7%,和义观达、电力设计院、宁大建筑设计院等企业高速增长。都市休闲旅游业加快发展,上半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370.5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实现旅游总收入40.7亿元,同比增长16.2%。
工业经济量质齐升。1-6月全区291家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239.2亿元,同比增长5.7%。龙头企业保持稳健发展,1-6月金田集团实现产值88.6亿元,铜加工量24.4万吨,实现利润6372万元。工业三十强企业快速增长,上半年累计实现产值76.7亿元,同比增长20.8%,华翔、奥克斯、东力、新胜中压等企业同比增幅超50%,南车时代、爱柯迪、得力、威孚天力、九方和荣等企业同比增幅超20%。新兴企业产能快速提升,1-6月新尚智能、奥克斯高科技两家企业实现产值9.2亿元,同比增长36.3%。工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韵升、华翔、激智等工业项目加快建设。资本市场培育成果显现,惠尔顿、科诺铝业等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节能降耗扎实推进,1-6月全区万元GDP能耗预计下降6.1%左右,完成市对区下达的考核指标。开展“低小散”重点行业整治提升行动,完成3家冷(热)轧企业整治,对4家低效铸造企业实施差别电价。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1-6月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7.0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3亿元,同比增长14.7%。科技成果加速涌现,获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9项,申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3项。启动建设科技信贷风险池,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贷业务,摩多巴克斯、正力药品等企业获得科技金融支持。“两创”平台建设取得进展,与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浙江纺院等院校开展战略合作,启动建设浙大宁波工研院二期项目、创新工场1号众创空间等平台。
(二)投资消费稳步扩大,发展动力有效提升
有效投资放量增长。1-6月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3亿元,同比增长22.3%,增幅位居全市第三。房地产开发投资受新开工项目较少、部分商业地产进展缓慢等因素影响,完成投资76.4亿元,同比下降3.0%。九院二期、慈孝乐园等项目开工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共完成投资29.3亿元,同比增长41.3%;激智科技、威孚天力等新兴产业项目拉动工业投资实现高速增长,共完成投资11.6亿元,同比增长52.3%;洪塘姚江北岸地块一期项目、冯家安置房项目等加快建设,安置房投资翻倍增长,共完成投资28.3亿元,同比增长147.1%。
社会消费平稳增长。1-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0.4亿元,同比增长10.6%。石油类产品销售良好,其中中石油宁波分公司实现零售额6.0亿元,同比增长23.4%。商业综合体发展形势较好,1-6月万达广场实现销售额4.1亿元,同比增长5.6%,来福士广场实现销售额2亿元,同比增长18.9%。住宿餐饮业增幅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其中餐饮业实现营业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21.2%。
对外贸易有喜有忧。1-6月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9.5亿美元,同比下降2.5%,其中预计出口额13.8亿美元,同比增长9.0%;预计进口额6亿美元,同比下降22.5%。龙头企业支撑效应明显,1-5月全区出口前50强企业实现出口6.8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境外投资快速增长,1-5月新核准境外投资企业(机构)11家,核准中方境外投资额3760.3万美元,同比增长47.5%。
(三)招商征拆强势推进,城市建设提质提速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上半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24577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1773万美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98.3%和38.0%。新批外资项目集聚在现代服务业,格瑞融资租赁、客醒电子、和泓品牌管理合同外资分别为5000万美元、800万美元、500万美元。1-6月实到大市外资金11.8亿元,浙商回归资金17.8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83.2%和56.6%。
重点项目顺利建设。1-6月全区88个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61.8亿元,同比增长8.4%。上半年湾头城市综合体、丰树谢家5#地块、甬余线江北段改建工程(二期)、孙家安置房南侧学校等19个项目实现开工,威孚天力、惠之星、人才公寓项目按期竣工。湾头城市综合体、三星高新技术产业园二三期等42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2.0%。
拆迁拆违全力推进。1-6月全区累计完成拆迁地块内各类房屋签约面积12.4万平方米,市福利中心扩建、中波发射台和安置地块拆迁、义庄巷非成套房改造等8个项目完成拆迁签约。“三改一拆”强势推进,1-6月累计完成旧厂区改造43.6万平方米,旧住宅改造25.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58.2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约43.5万平方米。
(四)城市管理不断提升,城乡一体有机融合
“五水共治”有力实施。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姚江干流堤防维修加固工程、江北大河农村段整治工程、小山塘除险加固整治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展开,年度计划确定的35个村全部完成设计,其中15个村治理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实施生态河道整治,完成黑臭河提升整治9.8公里,疏浚河道30公里,清疏排水管网100公里,河道水质明显好转。实施“森林江北”建设,上半年完成平原绿化彩化524亩,落实4个市级森林村庄、1个市级森林街道和1个省级森林村庄创建工作。
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按照“点上闪光、线上出彩、面上整洁”要求,完成保国寺出口、宁波北出口以及北外环、中官路等城市节点的整治改造方案。制定棚户区改造三年计划,宁波四中东侧地块和孔浦文汇小区两个危旧房改造项目启动征收前期工作。育才路、戴祠巷等18条背街小巷整治工程扎实推进,老外滩二期改造完成立体绿化美化,白沙菜场、北山游步道等十大区域启动“破边扫盲”专项整治。城区街道环卫保洁市场化改革增点扩面,垃圾分类工作全面铺开。
城乡一体深入推进。深化农村股份制改革,探索试点集体货币资产福利化管理模式、集体剩余货币资产与10%发展留用地资产分类管理模式。启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前期工作,“夹心村”整治确定试点方案,启动编制毛岙、毛力、三勤村庄建设规划。金融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截至6月底累计有2945户农户获得“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累计贷款总额为3.0亿元;514户农户通过房票通贷款,累计贷款总额1.8亿元。慈城“动力小镇”列入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五)民生事业稳步改善,和谐社会加速构建
社会保障全面提升。上半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岗位5016个,帮扶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208人。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20名,其中博士、硕士110名,高级职称10名。社保惠民范围进一步扩大,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登记入库人数22.5万人,登记入库率居全市前列,社保卡持有量达到32.4万张。城乡大救助格局初步成形,上半年发放低保金378.2万元,支出医疗救助资金191.6万元。特色养老体系持续发展,建成4个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江北慈孝乐园加快建设。
公共事业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获评省教育现代化基本达标区,原江花小学整体并入实验小学,开办实验教育集团新城外国语学校,滨江实验学校、庄桥中心小学扩建工程动工。医联体建设稳步推进,九院二期一阶段工程加紧施工,姚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工程进入竣工验收阶段。扎实推进省体育强区创建,成功举办2015宁波山地马拉松赛。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以创新社会治理为基石推进平安江北建设,实行综治“121”专项整治和“平安四率”测评。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创新,4个村完成撤村建居,农村社区化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狠抓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持续下降,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以零容忍的态度整治食品药品生产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主任、副主任、委员,上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但我们也清醒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受宏观经济影响,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的支撑动力减弱;部分企业推进创新转型面临诸多压力,服务业发展内涵和层次有待提高;城乡建设、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我们须下定决心认真研究,逐一解决,不断巩固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向好的发展局面。
二、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意见
下半年,我们将以区委八届七次会议精神为指导,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科学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确保年度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做大做强四大产业。主动谋划都市工业发展,加紧对接中策船用配套设备生产线二期等重大工业项目,推进省勘院、华翔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促进爱柯迪、普瑞柏、瑞孚等新开工项目建设,加紧启动江北高新园区申报省级高新园区各项工作。推进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鼓励传统物流企业改造升级,加大新兴业态招引与培育力度,关注宁波绿地中心、北门户商务区等商务楼宇建设和二次招商,更好地支撑引领城市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建设宁波(江北)电商城,梳理和完善电商扶持政策,依托现有中远物流、邮政跨境园等重点项目聚焦发展跨境电商,积极争取与保税区合作共建跨境电商保税仓。提速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全力创建慈城—保国寺国家5A级景区和保国寺—荪湖省级旅游度假区,依托北山休闲游步道、姚江和乡村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沿山、沿水、美丽田园三大乡村旅游综合体。
提升创业创新环境。稳步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通过落实“三证合一”、探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举措,稳步增加市场主体数量,激发全民创业创新热情。深入开展企业精准服务,以举办企业家沙龙活动为抓手,送政策、送资源、送服务,引导企业专注实业、做精主业、壮大产业。继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众创空间建设,确保完成全年新增科技型企业300家以上,加快建设一批低成本、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出台新一轮人才强区建设实施意见,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吸引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集聚江北。
强化节能降耗工作。继续加大节能管理力度,推进节能改造项目,严控与GDP能耗相关的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全社会用电量指标,确保完成“十二五”GDP能耗下降21%的总体目标。以节能改造项目和落后产能淘汰项目为重点,开展冷(热)轧企业专项整治淘汰行动,努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二)聚焦新型城市化,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提速开发重点区块。加快新型城市化步伐,提速推进两江北岸、核心滨水区、湾头休闲商务区、谢家—天水、江北电商城、慈城新城等重大区块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空间承载能力,全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宁波城市形象亮点。编制好城市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兼顾近远期的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深入研究重大区块功能与产业定位,合理确定城市建设规模、重点、时序和触媒。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服务,简化、优化项目办理流程,推动“3+2”联席审批机制、重点项目会审会商等机制高效实施,把项目服务优势转化为项目推进速度。密切跟踪重大项目推进进程,加快宁波绿地中心、湾头城市综合体、丰树谢家5#地块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推动北外环绿化改造、宁波银行数据中心等19个列入年度计划的重点项目尽早开工。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储备一批产业转型、社会民生、公建设施等领域的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市里落实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
抓好拆迁拆违工作。按照年度第一批拆迁计划,加紧启动轨道4号线江北段、火车北站铁路专用线企业搬迁等剩余项目拆迁。创造条件谋划和落实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根据道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需要,适时启动第二批拆迁计划。开展“四边区域”综合整治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三改一拆”力度,做好地块拆后清理、改造提升、绿化覆盖,实现城乡面貌改善。
(三)强化招商引资,有效拓展内外市场
抓好招优引强工作。重点做好姚江北岸启动区、湾头剩余地块、宁大北侧地块、大庆新村等区块的对外推介,通过载体招商、活动荐商、以商引商等措施,努力招引一批优质项目、标杆企业。围绕四大城市核心功能,寻求产业招引突破,重点招引新材料、新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金融、商务中介、文化创意等产业。加大盘活存量资源、楼宇二次招商力度,利用政策、区位优势继续招引税源型项目。坚持招商和安商并重,探索重点企业和客商个性化服务机制。
开拓国内外市场。落实各级政府外贸促进政策,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同时,鼓励企业拓展境外新兴市场。增强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引导企业加强对新兴出口市场投资合作的风险评估和控制。做好广交会等各类展会的组展和客商对接工作,进一步拓宽国内外市场销售渠道。依托老外滩、来福士广场、万达广场等特色商圈,谋划汽车风尚节、美食节、购物节、啤酒节等各类节庆活动。
(四)加快城乡一体融合,提高城乡发展水平
深化城乡一体改革。继续推进农村资源流转机制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土地确权赋权试点,以改革创新推动城乡加速融合。扎实推进“五水共治”,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进度,大力实施生态河道整治工程,确保完成56公里河道疏浚、10公里河道整治任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谋划农业园区、半浦村、毛岙村3A级旅游景区创建,完成全区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编制。
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探索实施市政、环卫、绿化、河道保洁等领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环卫保洁市场化改革城区街道全覆盖。通过河道疏浚、打通“断头河”等措施提升内河水质,完成翠柏河、屠家河等6条内河疏浚,以及张家畈河二期综合整治工程。打好背街小巷“收官战”,推进18条背街小巷综合整治。提升区域绿化景观,加快老外滩改造提升工作,配合做好三江六岸滨江休闲带前期施工和康桥路两侧绿地提升工程。
(五)加快改善民生福祉,推动社会事业进步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行城乡统筹的失业保险和失业登记制度,实施“互联网+”就业创业模式,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活动,多渠道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继续扩大社保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好与职工基本养老等保险制度的转换与衔接。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建设,加快构建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启动复星养老项目和慈城国庆村养老项目建设。
均衡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滨江实验学校和庄桥中心小学扩建工程,实施高校—地方政府联动改革与协同创新工程,提升区域教育教学、管理、师训和科研水平。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开展政策实施情况评估。加快九院二期一阶段工程建设,力促姚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工程、城庄地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项目尽早投用,推进文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址建设。加强优质医疗资源的上联下沉和有效利用,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平安江北建设向纵深发展,深化综合“121”等专项整治活动。加快构建新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着力完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抓好安全生产各级责任落实,深入推进“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进一步筑牢食药安全坚固防线。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上半年区域经济社会取得的成绩鼓舞人心,下半年面临的任务仍然艰巨。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为圆满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水品质新城而努力奋斗!
关于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主任、副主任、委员: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从6月份开始,财经工委在陈炳祥副主任的带领下,就全区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组织了一系列调研。本次调研,我们重点关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下面我代表财经工委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的总体情况
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区政府围绕全区中心工作,认真执行区人代会决议,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改善民生,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平稳发展。
1、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综合指标反映良好。上半年,我区GDP148.5亿元,增幅10%;财政总收入50.4亿元,增幅13.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6亿元,增幅10.8%;固定资产投资149.3亿元,增幅22.3%,其中工业投资11.6亿元,增幅52%;进出口13.8亿美元,增幅9%;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幅3.9%;实到大市外资金11.8亿元,浙商回归资金17.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4亿元,增幅10.6%。
工业经济支撑作用明显。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分别5.7%、11.3%,利税总额同比增长24.3%;291家规上工业企业中105家亏损,亏损面保持基本稳定;工业30强企业发展势头较好,产值实现76.7亿元,增长20.8%,明显高于规上工业的增速。
2、第三产业发展情况
第三产业总体发展平稳,几大支柱产业面临市场压力较大。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3%。商品房销售趋暖,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2.6%、84.4%。商品房销售增幅回升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和有关政策调整起了一定作用。交通运输业,总体运行平稳,收入增长超过30%;其中全区海运运力达到约170万吨,约占全市三分之一强。受部分企业重组等因素影响,行业效益有所回升,但总体形势仍然严峻。汽车销售不容乐观,4S店亏损经营情况比较普遍,销售额同比增长6.2%,增速下滑明显,增长乏力。由于汽车销售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的占比较大,对社零的增幅带来较大的影响。受宏观经济低迷和降息周期影响,银行坏账增加,总体出现亏损。
3、重点工作有力推进
“五水共治”加快推进。上半年全区88个重点项目实现投资61.8亿元,姚江干流堤防维修加固、江北大河农村段整治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完成黑臭河整治约10公里,疏浚河道30公里,清疏排污管网100公里。拆迁拆违全力推进。完成拆迁地块内各类房屋签约面积12.4万平方米,旧厂区改造43.6万平方米,旧住宅改25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58.2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约43.5万平方米,其中五婆湖别墅群拆违强势推进,河东石材市场违建全部拆除。“四边三化”、背街小巷整治等工作也得到稳步推进。
4、社会事业发展平稳
农村股份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试点前期工作开始启动,金融惠农力度加大,累计发放“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和房票通贷款约4.8亿元。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滨江实验学校、庄桥中心小学扩建工程动工,姚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工程正在竣工验收。就业、社会保险、养老等工作也得到稳步推进。
二、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调研情况,从上半年经济运行及下一步走势看,我区第三产业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结构性问题凸显
江北区多年来基于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速发展了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和汽车销售等主导产业。这些产业快速形成规模效应,为区域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但这些产业逐步饱和并受宏观经济变化影响较大,导致产业稳定性较差。而稳定性较强的居民日常消费市场,如住宿餐饮业、文化娱乐等等,主要集中在海曙、江东,我区受城市功能分工布局影响,发展滞后,市场份额较小。房地产业,我区目前商品房库存约100万平方米,在建约190万平方米,年销售量约40万平方米,供应远远大于需求,而且消费观念转变,房地产不再是投资保值的重要商品,刚性居住市场渐趋饱和,产业将长期趋于低迷。建筑业和钢贸批发业,受房地产和建材市场制约,明显走低。交通运输业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预计海运业在相当长时期内难有大的改观。汽车销售陷入困境,一是经济低迷影响消费,二是市场渐趋饱和,三是4S店模式消耗资源多,投资和经营成本大,而且逐渐经受新业态如平行进口等等的冲击和考验。
2、传统商贸业面临困境
近年来,全市新建了大量城市综合体,仅在我区就有万达、海德、来福士、绿地、奥丽赛等多个商业综合体。全市商业综合体规划失控,密度过大,布局混乱,严重过剩,导致未开业已破产或大面积亏损经营的情况较多发生。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电商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市场强烈冲击,大量实体店生存困难。江北区从原来没有商业综合体到有了一二家再到大量出现,原来是后发优势,现在形势快速变化,这种后发优势很有可能正变成后发劣势。
3、高端服务业发育滞后,占比较低
江北区第三产业中的中介服务业、文化创意、金融类金融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新城,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等行业主要在江东、海曙。互联网金融、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对冲基金等高端前沿的类金融在我区虽然有所发育,但尚未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电商经济在江北快速发展,但人才相对紧缺,跨境电商相对落后,相关服务尚未完全衔接,渠道尚未畅通。旅游休闲方面,几年来成效明显,但老外滩功能定位不够明确,产业布局混乱,管理难度较大。慈城景区市场亮点不突出,消费热点难形成,市场带动效应不明显。
4、总部经济相对薄弱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功能配置等原因,我区招商侧重于地块招商,而且以房地产业为主。房地产业投资周期短、见效快,但可持续性较差,而且在回落期,开始出现大量地块闲置、楼房空置、烂尾工程等现象。另一方面,对央企、国企、事业单位市级总部的引进力度不大,这类机构在我区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极小,影响了GDP总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增长。
三、对我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产业正在重新洗牌,新业态飞速发展,形成强烈冲击。要保持我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在抓好工业经济的同时,要抢占制高点,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根据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下大决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育高端新型现代服务业
一要进一步明确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方向。首先,要充分发挥江北区现有产业优势,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汽车销售业及日常消费品为主的批零业等等,都面临着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销售创新等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加快业态升级,才能不被市场淘汰。其次,要大力培育具有前瞻性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智力密集度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要发展好现代服务业,首先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趋势的研究,明确我区服务业发展方向。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代金融、类金融产业。比如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对冲基金等;二是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大数据、云计算产业涉及各行各业,广泛应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业生产、服务业、教育、卫生、养老等各行各业的决策咨询。最近国务院也专门发文推进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三是文体娱乐产业。比如文化创意、体育、旅游休闲、娱乐、手机游戏等产业;四是电商经济。目前国内电商产业已经高度发达,而且竞争激烈,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品质商品的需求日益扩大,进口和出口跨境电商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五是高端创投类产业。目前,二、三产业通过互联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融合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工业企业从单一的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售后等服务环节延伸,占比不断扩大,同时服务业企业也在向制造环节延伸,产业界限日益模糊,发展潜力极大;六是现代物流业。目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物流发展趋势,通过成员高度协作、资源高效利用的供应链管理,使各成员的决策、优化、计划、执行无缝对接,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七是现代中介服务业。以律师、会计师事务所及劳务派遣等为代表的中介服务业附加值高,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产业,值得大力发展。以上这些产业中很多都是千亿、万亿市场规模的大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二要加快推进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和改善招商引资。目前,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历史机遇,招商引资面临新形势、新课题。我区要抓住这一机遇,认真研究产业发展新趋势,充分利用我区的人文、自然资源,招引一批战略前沿服务业产业,培育产业高地,加速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结合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要求,从产业、人才等多方面做好规划研究。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政策扶持。研究建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企业以及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企业要在各方面加强支持;提高政策资金投向的精准度。在制定完善扶持政策的同时,要充分听取企业意见,使政策扶持资金能够高效、精准发挥作用。同时,要继续提高现代服务业在考核中的比重,引导产业加快发展;要充分发挥电商城体制机制优势,加强与市政府及其部门对接,争取设立保税仓库,提高通关效率,助推跨境电商发展。
三要着力完善平台建设,打造创业创新高地。互联网时代,智力是创业创新的关键。一个创意、一个点子就可以吸引大量资金投入,一个具有良好基础设施的环境是帮助创业者实现理想的平台。一是研究建立和完善创业创新平台。制订扶持政策,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吸引创业者入驻我区。探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支持创业者创业。采取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今后企业上市挂牌或转让等方式退出,获取股权投资的收益;二是大力引进、培育人才,打造人才高地。无论是工业、服务业,还是创业创新都需要人才支撑,需要创业氛围。为此,要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加强与人才中介机构、猎头公司等合作,帮助和支持企业引进经营管理、技术开发带头人,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撑。三是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加强现代服务业培训,特别是互联网经济培训,帮助企业高管和经济口政府人员了解掌握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交流信息,更新思维。总之,要努力把江北区打造成长三角南翼有吸引力有知名度的创客高地、创业创新高地,有力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2、努力改善政府服务软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发展软环境是吸引投资者的主要要素之一。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呈下行态势情况下,安商、留商比招商更为重要。高效、精准的政府服务可以有效提振企业的发展信心。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在经济低迷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沟通,不光是要政策留人,还要感情留人,多走动、多交流,帮他们实实在在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企业看到我们的诚意;要高度重视培育引进股权众筹等各类风险投资。大力支持有潜力的制造业上新三板,努力推动实体经济更强更高。要把新三板作为江北区经济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抓实抓好;要努力提高干部素质。干部是服务企业的主体,能否为企业提供高效、精准的服务关键在干部。要加强干部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及相关创业创新的名人和实业家就前沿产业发展动态等进行辅导培训,努力使全区干部特别是从事经济工作干部的业务知识、综合素质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3、高度重视二次招商
近年来,我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不容易招到好商大商,急于出让地块,易造成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高效利用。目前我区不少项目存在空置、闲置、烂尾现象,据了解,仅闲置、低效的土地就有4000亩左右,空置的写字楼约7万平米,在建写字楼约65万平米。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处理好现有项目的二次招商问题。一是全面摸清项目进展情况。对在建、停建和还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强监控,开展清查,对存在问题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摸清原因;二是理清处理思路。在摸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项目推进困难的原因,分类进行处理。要立足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积极向上呼吁,从法规方面解决工业用地容积率不高问题,支持企业改造厂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要重点关注解决二次招商难题,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加强与国内外实力机构及有关投资公司的沟通,搭建合作平台,支持有困难的企业转让、退出。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如转让过程发生的税费优惠等等,帮助解决企业在转让、退出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促进社会事业和旅游业发展
优越先进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既是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同时自身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与知名教育机构、医疗结构、文化机构的合作,争取知名机构入驻我区,提升品位和产业层级,集聚人气。要继续发挥我区文化资源、山水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都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以文化休闲、健康养生为方向,加大策划力度,完善交通、食宿等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消费热度,形成消费热点和亮点。
同时,要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和各项分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是产业升级的谋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切实可行,使规划真正起到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对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7月28日,宁波市江北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宁波市江北区201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普遍认为,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区政府围绕全区中心工作,认真执行区人代会决议,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全面推进招商引资、“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等重点工作,积极推进民生改善,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平稳发展。针对我区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传统商贸业面临困境、高端服务业发育滞后、总部经济相对薄弱等问题提出了意见。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下大决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育高端新型现代服务业
一要进一步明确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方向。首先,要充分发挥江北区现有产业优势,加快传统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汽车销售业及日常消费品为主的批零业等等,都面临着产品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销售创新等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加快业态升级,才能不被市场淘汰。其次,要大力培育具有前瞻性的现代服务业。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趋势的研究,明确我区服务业发展方向。现代金融类金融产业、大数据云计算产业、文体娱乐产业、跨境电商等电商经济、高端创投类产业、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业、现代中介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产业,值得大力发展。以上这些产业中很多都是千亿、万亿市场规模的大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二要加快推进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和改善招商引资。目前,高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历史机遇,招商引资面临新形势、新课题。我区要抓住这一机遇,认真研究产业发展新趋势,充分利用我区的人文、自然资源,招引一批战略前沿服务业产业,培育产业高地,加速服务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结合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要求,从产业、人才等多方面做好规划研究。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政策扶持。研究建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企业以及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企业要在各方面加强支持;提高政策资金投向的精准度。在制定完善扶持政策的同时,要充分听取企业意见,使政策扶持资金能够高效、精准发挥作用。同时,要继续提高现代服务业在考核中的比重,引导产业加快发展;要充分发挥电商城体制机制优势,加强与市政府及其部门对接,争取设立保税仓库,提高通关效率,助推跨境电商发展;要统一电商城和我区电商发展政策。
三要着力完善平台建设,打造创业创新高地。一是研究建立和完善创业创新平台。制订扶持政策,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吸引创业者入驻我区。探讨设立创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支持创业者创业。采取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今后企业上市挂牌或转让等方式退出,获取股权投资的收益;二是大力引进、培育人才,打造人才高地。无论是工业、服务业,还是创业创新都需要人才支撑,需要创业氛围。为此,要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加强与人才中介机构、猎头公司等合作,帮助和支持企业引进经营管理、技术开发带头人,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撑;三是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加强现代服务业培训,特别是互联网经济培训,帮助企业高管和经济口政府人员了解掌握现代产业发展趋势,交流信息,更新思维。总之,要努力把江北区打造成长三角南翼有吸引力有知名度的创客高地、创业创新高地,有力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
2、努力改善政府服务软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发展软环境是吸引投资者的主要要素之一。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呈下行态势情况下,安商、留商比招商更为重要。高效、精准的政府服务可以有效提振企业的发展信心。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在经济低迷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沟通,不光是要政策留人,还要感情留人,多走动、多交流,帮他们实实在在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企业看到政府的诚意;要高度重视培育引进股权众筹等各类风险投资。大力支持有潜力的制造业上新三板,努力推动实体经济更强更高。要把新三板作为江北区经济工作的重要突破口,抓实抓好;要努力提高干部素质。要加强干部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及相关创业创新的名人和实业家就前沿产业发展动态等进行辅导培训,努力使全区干部特别是从事经济工作干部的业务知识、综合素质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3、高度重视二次招商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不容易招到好商大商,急于出让地块,易造成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高效利用。目前我区不少项目存在空置、闲置、烂尾现象,据了解,仅闲置、低效的土地就有4000亩左右,空置的写字楼约7万平米,在建写字楼约65万平米。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处理好现有项目的二次招商问题。一是全面摸清项目进展情况。对在建、停建和还未启动的项目要加强监控,开展清查,对存在问题的项目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交流,摸清原因;二是理清处理思路。在摸底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项目推进困难的原因,分类进行处理。要立足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积极向上呼吁,从法规方面解决工业用地容积率不高问题,支持企业改造厂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三是要重点关注解决二次招商难题,积极引进外部资金。加强与国内外实力机构及有关投资公司的沟通,搭建合作平台,支持有困难的企业转让、退出。同时要出台相关政策,如转让过程发生的税费优惠等等,帮助解决企业在转让、退出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促进社会事业和旅游业发展
优越先进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既是公共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同时自身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强与知名教育机构、医疗机构、文化机构的合作,争取知名机构入驻我区,提升品位和产业层级,集聚人气。要继续发挥我区文化资源、山水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都市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以文化休闲、健康养生为方向,加大策划力度,完善交通、食宿等基础设施,提升景区消费热度,形成消费热点和亮点。
同时,要高度重视“十三五”规划和各项分规划的编制工作,重点是产业升级的谋划,既要有前瞻性,又要切实可行,使规划真正起到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5、其他意见建议
要进一步强化工业支撑作用。加强产业研究,明确产业目录,帮助企业拓宽参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推行股份制改造上市。要进一步加强技改扶持,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着眼长远,制定“两化”规划,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按照计划,加快进度,进一步提高我区抗洪排涝能力。加快河道清淤、疏通,打通断头河,联通河网。加快姚江干流堤防工程建设进程,特别是洪塘段的堤防工程,提前实现姚江干流堤防工程全封闭,同时,加固维修或重新建造沿江失修闸门。加快建设慈江强排设施,实施孔浦大闸强排设施改造计划。加快改造江北大河,提高行洪的能力。强化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快庄桥中心小学建设,争取明年交付使用。尽快启动文教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做好双东坊新菜场搬迁的平稳过渡工作。要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推进力度。督促有关街道积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做好一些存在安全隐患房屋列入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研究工作,努力为群众办好实事。
关于宁波市江北区2015年上半年
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江北区财政局局长 孙新土
主任、副主任、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我区今年上半年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上半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财政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切实保障与改善社会民生,有序推动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上半年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含转列的政府性基金收入)50416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3.7%,同比增加59270万元,增幅为13.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含转列的政府性基金收入)326190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3.6%,同比增加31699万元,增幅为10.8%;中央财政收入17797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3.8%,同比增加27571万元,增幅为18.3%。上半年我区财政收入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为圆满完成全年收入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方财政基金收入174356万元(含社保基金收入11029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20.7%,同比减少94791万元,减幅为35.2%,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6183万元,同比减少93257万元,减幅为72.1%。
全区共发生出口货物“免抵退”增值税144037万元,同比增加26241万元,增幅为22.3%,其中,增值税出口退税104037万元,同比增加19241万元,增值税免抵调库40000万元,同比增加7000万元。
上半年,全区财政总支出288407万元(不含社保基金上解支出110294万元,下同),完成年初预算的28.61%,同比减少20672万元,减幅为6.7%。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0648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51.56%,同比增加23446万元,增幅为15.9%;地方财政基金支出11775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7.4%,同比减少44118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99186万元,同比减少39925万元,减幅为28.7%。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具体项目如下:
(一)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8368万元。
(二)国防支出65万元。
(三)公共安全支出11888万元。
(四)教育支出29026万元。
(五)科学技术支出6355万元。
(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659万元。
(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593万元。
(八)医疗卫生支出11593万元。
(九)节能环保支出1691万元。
(十)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7628万元。
(十一)农林水事务支出9195万元。
(十二)交通运输支出5480万元。
(十三)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10691万元。
(十四)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5518万元。
(十五)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3406万元。
(十六)住房保障支出10657万元。
(十七)其他支出5000万元。
二、上半年预算执行主要特点
(一)总体收入增幅较好,持续增长基础不稳
上半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平稳增长,按照年初计划总体完成较好,超过时间进度13.7个百分点,但收入增幅波动加大,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上半年收入增长主要依赖一次性税收、转列基金、非税收入等因素,收入增长稳中有忧,缺乏可持续性。总体来看,在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我区实体经济相对低迷,制造业经营不稳定,房地产业回暖乏力,在剔除缓缴、股权转让等一次性因素后,重点企业对税收增长的拉动作用呈现下降趋势。
(二)税种增减差异明显,不均衡性较为突出
从具体税收入库情况看,上半年我区主体税种增收明显。四大主体税种合计入库364768万元,同比增长18.3%,增收56306万元。主体税种中,个人所得税增收显著,累计入库75475万元,同比增长129.6%,增收42605万元;营业税入库79872万元,同比增长14.2%,增收9908万元;增值税入库135969万元,同比增长6.7%,增收8504万元;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6.0%,减收4711万元。
小税种整体表现较差,契税、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和其他工商税收共计入库82138万元,同比下降22.8%,减收24224万元。其中受土地出让减少等因素影响,契税同比下降24.0%,耕占税同比下降65.7%;受去年同期房地产清算影响,土地增值税下降41.2%,减收18544万元。
(三)重点支出保障有力,支出结构不断优化
上半年,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较上年同期增长15.9%,在支出结构上更趋优化,加大政府民生实事工程支持力度,稳步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全区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科学技术等重点支出总额为69282万元,同比增幅为11.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40.6%,具体支出项目情况如下:
——教育方面
上半年,教育区本级支出25863万元,镇、涉农街道支出3163万元,合计2902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49.6%,较上年同期减少15.0%。教育支出减少主要是去年同期宁波大学双桥拆迁项目市级补助10000万元,剔除此一次性因素后,教育支出同比增加4884万元,其中教育债券偿债资金支出3000万元。
——文化方面
上半年,文化体育与传媒区本级支出1369万元,镇、涉农街道支出290万元,合计165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35.8%,较上年同期增加19.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加主要是2014年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95万结转至今年上半年支出。
——社会保障和就业方面
上半年,社会保障和就业区本级支出8689万元,镇、涉农街道支出2765万元,合计1145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0.3%,较上年同期增长11%。
需要说明的是,上半年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在社会保障资金专户中列支13294万元,主要内容包括:城镇居民医保支出3000万元,公益性岗位支出3680万元,城乡居民养老支出2877万元。因此,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上半年总计完成24748万元。
——医疗卫生方面
上半年,医疗卫生区本级支出11291万元,镇、涉农街道支出302万元,合计11593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0.6%,较上年同期增加83.1%。医疗卫生支出大幅上升,主要是市财政提早下拨2015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市级补助资金3320万元,同时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等专项经费执行进度,总体支出进度较上年同期加快14.7%。
——农林水事务方面
上半年,农林水事务区本级支出6613万元,镇、涉农街道支出2582万元,合计919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2.9%,较上年同期减少35.6%,净减5084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较上年同期大幅减少主要是2014年上半年审计后原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支出5000万元,用于姚江干堤建设。
——科学技术方面
上半年,科学技术区本级支出2910万元,镇、涉农街道支出3445万元,合计635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5.2%,较上年同期增加10.4%。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扶持政策资金及时下达。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性减收因素增加,加大今年增收难度
下半年,“营改增”扩围工作将继续推进,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等四大行业可能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将对我区财政经济运行和财政收入产生较大影响。仅从各项已出台的财税优惠政策来看,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服务免税全覆盖、中瑞两国双边协议、小微企业扶持政策以及商品混凝土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征收率由6%调整为3%,都将带来明显的政策性减税效应,对完成年度收入任务造成一定压力。
(二)实体经济仍相对低迷,房地产业贡献乏力
在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实体经济仍相对低迷,重点企业拉动作用减弱,特别是房地产行业贡献乏力。2015年上半年,随着政策放宽和楼盘促销力度加大,我区商品房交易量有所回升,但是整体房价依旧低位运行,新项目预期的税收贡献远远低于长岛花园等原有项目的贡献,加之上半年土地交易低迷,导致上半年房地产业收入大幅缩水。目前区域内在售楼盘数量和可售面积存量较大,楼市回暖预期缓慢,下半年土地市场若未能有所改观,税收贡献未能体现,将对我区财政收入增长带来较大影响。
(三)收支矛盾依旧突出,财政紧平衡将成为常态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财政工作也面临着新常态,财政收入必将步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增长期,加上“营改增”全面扩围、普遍性清费减负等政策实施,经济性和政策性减收因素相互作用,增长区间将进一步收窄。与此同时,支出刚性有增无减。实施经济转型升级“组合拳”,保障“五水共治”、民生安全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等,都需要增加投入;机关行政单位人员养老金和工资改革带来的增支因素,需要财政资金弥补;地方性债务规模增长较快偿债压力大,黄标车治理等不可预计项目的出现,更使财政收入和支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下半年,我区财政支出将会承担较大压力,全年收支平衡难度较大。
四、下半年工作措施
(一)坚定信心迎难而上,确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
下半年我们将坚定信心,强化责任,把组织收入作为当前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努力完成全年工作目标。一是强化目标管理。围绕全年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征收部门与街道(镇)等各方责任,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确保实现全年收入增长目标。二是优化收入监控。加强沟通协调,落实收入分析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分析掌握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税种收入变动情况,增强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三是关注政策影响。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动向、政策动向及税制改革对我区财政经济运行的影响,认真落实“稳增长”各项政策,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四是加紧税源培植。优化存量财源结构,认真梳理企业梯队培育情况,提高企业帮扶措施效力。做好增量税源文章,推进税源型招商工作,结合税收优惠政策清理规范,探索招商引资新方法。
(二)强化资金保障力度,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进一步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着力保障与改善民生,将加大投入与机制创新相结合,将财力优先投入到“五水共治”、社会事业、科技创新等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严控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全口径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等经费管理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二是保障重点项目。支持“五水共治”顺利推进,大力实施“治水强基”三年行动计划和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全力保障“五水共治”、生态区建设等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资金需求。三是着力改善民生。加大民生事业投入,不断提高民生支出比重。支持政府实事工程推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建设。
(三)扎实推进改革创新,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积极关注上级各项深化财政改革的政策举措,推动区内各项改革有序进行,完善财政管理机制,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一是盘活存量资金。按照国务院、财政部有关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具体要求,加快预算指标下达和转移支付支出进度,确保重点项目资金及时到位,减少资金沉淀,充分释放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二是完善债务管理。调整政府性债务管理模式,优化债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推进类PPP项目、区级产业基金设立、存量债务证券化置换等工作,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努力保障建设资金需求。三是加强财政监管。落实国有资产管理主体责任,规范资产处置和监管;推进涉农街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采购管理;健全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强化对重点项目、专项资金监督,加强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
主任、副主任、委员,上半年的财政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要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我们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努力开源节流,确保年度预算平衡。
关于2015年上半年江北区预算执行情况的
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主任、副主任、委员:
根据常委会工作安排,6月份以来,财经工委在常委会领导的带领下,就我区上半年经济运行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先后走访部分行业重点企业,分别召开区职能部门及街道(镇)座谈会,从各方面听取了有关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财经工委对上半年全区财政收支执行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下面我代表财经工委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财政收支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区政府及财税部门围绕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的目标,进一步落实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和新预算法精神,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和财政调控机制,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转型发展和民生改善等六大类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上半年财政收支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财政总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50416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3.7%,增幅13.3%.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6190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3.6%,同比增幅为10.8%;中央财政收入17797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63.8%,同比增幅18.8%。上半年财政总收入完成“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为完成全年收入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二)财政总收入结构总体稳定。财政总收入中,中央级财政预算收入占比35.3%;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占比64.7%,中央级财政预算收入占比相对于去年同期略有上升。分行业来看,第二产业税收为230042万元,增幅35.1%,占比53.4%;第三产业税收200479万元,减幅10%,占比为46.6%;第二产业税收占比相对于去年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从税种结构来看,四大主体税种支撑作用明显,完成364768万元,增幅18.3%,占比72.4%,比去年同期提高1.4百分点。
(三)重点支出保障有力,财政总支出相对滞后。上半年完成财政总支出288407万元,完成年初预算28.6%,由于宏观形势及政策调整等原因,财政总支出相对滞后时间进度,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0648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51.6%;地方财政基金支出117759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7.4%。全区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科技等重点支出总额为69282万元,同比增幅为11.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40.6%。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根据调研情况,上半年我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平稳,但财政经济运行和预算执行中的一些问题需引起关注和重视。主要有:
(一)财政持续增长压力较大。上半年财政总收入平稳增长主要得益于四大非持续性的因素:一是一次性股权转让,利用政策平台,推动股权交易,形成股权转让税收入库3.63亿元。二是建筑业代征和税收缓缴入库。全区建筑业代征税款合计入库3亿元,金融保险及其它缓缴入库1亿元。三是免抵调库,上半年共调库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000万元。四是得益于基金转列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非税收入。上半年基金转列等非税收入5.65亿元,增加2.71亿元。另外地方财政基金收入滞后于时间进度,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的情况下,虽有刺激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利好政策,并有回暖迹象,但由于政策效应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下行压力仍不容忽视,地方基金财政收入稳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二)制造业税收稳定但下行压力大。全区制造业税收入库185415万元,同比增幅37.5%,占全区税收总量的43.1%。剔除免抵调和一次性因素,实际增幅仅为11.6%。从金田及30强企业的数据来看,制造业企业经营相对稳定,销售及利润增长平稳,但受原材料等生产成本的上涨因素影响,部分企业收入有下滑趋势。
(三)体制性、政策性调整将带来不确定因素。中央新一轮财税改革已经启动,将会对地方财政收入和财政管理工作带来深远影响。一是中央和省市的“稳增长、惠民生”各项政策落实将会使地方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面临较大的压力,如自去年7月1日起实施的特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6%和4%征收率统一调整为3%,将对我区建材业尤其是商品混凝土行业带来政策性减税效应。二是下半年“营改增”的扩围引发的税收结构性变化将对我区的财政经济运行、财政收入及其可用资金等产生重大的影响。三是要关注财政部、海关总署关于出口的相关调整变化,跟进政策调整,拉动外贸经济发展。
三、下半年工作建议
为更好地完成全年的预算执行目标任务,根据当前我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结合调研中收集的意见,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监测,沉着应对、合力合作,积极组织收入
一要加强预测分析,及时应对。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要加强对宏观政策走向和区域经济的分析与研究,关注政策性调整变化,关注房地产业发展动态,及时做好政策对接落地工作,确保经济稳定运行。二要关注实体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加强对重点税源监测和分析,落实跟踪服务人员,及时帮助化解困难和问题,促进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三要加强部门协作,深入开展扫楼行动。街道(镇)和区财税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协调配合,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四要加大区域招商力度,加快土地出让进度,千方百计增加土地出让收入,努力完成地方财政基金收入。四要加强税法宣传,提高依法纳税意识。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街道(镇)要加大税收政策的宣传,加强涉税事务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协税护税网络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单位以及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
(二)发挥优势,优化服务、精准服务,增强发展后劲
一要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拓展税源性招商。进一步发挥慈城卫星城体制优势和区域优势,结合区域产业规划,着眼增量发展,拓展税源型、总部型和产业带动型企业招商。要调研统筹高新园区、电子商务城和工业园区招商政策和策略,重点加强潜力型、增长型和稳定型企业招商,近期尤其要关注金融类金融企业和总部型建筑企业的招引,以政策和服务吸引增量税收。二要注重谋划引导,培育壮大楼宇经济。楼宇经济将是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辖区现有楼宇的二次招商工作,谋划在建楼宇,以商业、中介、金融等服务业等为重点,发展壮大楼宇经济。三要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涵养税源。要加强调研,加快上级相关优惠扶持政策落地,支持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要强化企业服务,招商是关键,稳商留商是根本,要特别关注小微企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化服务、精准服务,壮大基础税源。四要进一步加强与税务部门的配合,妥善处理拆迁搬迁、安置政策中的有关问题,做到在加快推进征地拆迁的同时,尽力保持税源不流失。五要继续加强资金保障力度,统筹和规范债务管理,支持和保障征地拆迁工作,大力加快重点项目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我区的经济发展后劲。
(三)积极调研,厘清权责、注重规范,有序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一要以新一轮财税改革为契机,建立公开、透明的全口径预算。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增强预算约束性,提高预算执行率。二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规范专项资金使用,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同时要按照有关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三要加强调研,结合权力清单制度改革,以厘清地方事权与财权关系为重点,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做好基础性工作,积极有序地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四要坚持有保有压,合理分配资金,根据厉行节约规定和资金绩效原则,加快预算支出进度,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改善民生事业和支持转型升级上。五要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六是要在做好今年财政工作的同时,按照新预算法及上级有关要求,尽早组织力量研究2016年预算编排相关工作,完善预算编制范围,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扩大预算公开范围,做好预算提交人代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对201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
7月28日,宁波市江北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人民政府关于宁波市江北区2015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普遍认为,今年以来,区政府及财税部门围绕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的目标,进一步落实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和新预算法精神,不断完善税收管理和财政调控机制,财政收入实现平稳增长;转型发展和民生改善,六大类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发展。但在收入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政策调整的不确定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现根据会议发言情况,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加强监测,沉着应对、合力合作,积极组织收入
一要加强预测分析,及时应对。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要加强对宏观政策走向和区域经济的分析与研究,关注政策性调整变化,关注房地产业发展动态,及时做好政策对接落地工作,确保经济稳定运行。二要关注实体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加强对重点税源监测和分析,落实跟踪服务人员,及时帮助化解困难和问题,促进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三要加强部门协作,深入开展扫楼行动。街道(镇)和区财税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协调配合,坚持依法行政,做到应收尽收,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四要加大区域招商力度,加快土地出让进度,千方百计增加土地出让收入,努力完成地方财政基金收入。五要加强税法宣传,提高依法纳税意识。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街道(镇)要加大税收政策的宣传,加强涉税事务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协税护税网络建设,不断提高企业单位以及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
2、发挥优势,优化服务、精准服务,增强发展后劲
一要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拓展税源性招商。进一步发挥慈城卫星城体制优势和区域优势,结合区域产业规划,着眼增量发展,拓展税源型、总部型和产业带动型企业招商。要调研统筹高新园区、电子商务城和工业园区招商政策和策略,重点加强潜力型、增长型和稳定型企业招商,近期尤其要关注金融类金融企业和总部型建筑企业的招引,以政策和服务吸引增量税收。二要注重谋划引导,培育壮大楼宇经济。楼宇经济将是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辖区现有楼宇的二次招商工作,谋划在建楼宇,以商业、中介、金融等服务业等为重点,发展壮大楼宇经济。三要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涵养税源。要加强调研,加快上级相关优惠扶持政策落地,支持重点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要强化企业服务,招商是关键,稳商留商是根本,要特别关注小微企业,及时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优化服务、精准服务,壮大基础税源。四要进一步加强与税务部门的配合,妥善处理拆迁搬迁、安置政策中的有关问题,做到在加快推进征地拆迁的同时,尽力保持税源不流失。五要继续加强资金保障力度,统筹和规范债务管理,支持和保障征地拆迁工作,大力加快重点项目、五水共治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我区的经济发展后劲。
3、积极调研,厘清权责、注重规范,有序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一要以新一轮财税改革为契机,建立公开、透明的全口径预算。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程序,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增强预算约束性,提高预算执行率。二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规范专项资金使用,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同时要按照有关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做好“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三要加强调研,结合权力清单制度改革,以厘清地方事权与财权关系为重点,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做好基础性工作,积极有序地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四要坚持有保有压,合理分配资金,根据厉行节约规定和资金绩效原则,加快预算支出进度,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改善民生事业和支持转型升级上。五要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国有资产处置,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六是要在做好今年财政工作的同时,按照新预算法及上级有关要求,尽早组织力量研究2016年预算编排相关工作,完善预算编制范围,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扩大预算公开范围,做好预算提交人代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4、其他意见建议
继续加大卫生事业投入,调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政策,保障医务人员住房补贴正常发放;建立医务人员绩效工作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方面的财政投入,切实加强对全区文化产业的扶持。
区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免名单
(2015年7月28日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决定任命:
李虎为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挂职)。
倪海雁为宁波市江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程璐为宁波市江北区审计局局长。
决定免去:
朱小都的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职务。
励可达的宁波市江北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职务;
倪海雁的宁波市江北区审计局局长职务。
区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
(2015年7月28日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任命:
赵涵为宁波市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庄桥街道工作委员主任。
免去:
周慧的宁波市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沈莉的宁波市江北区人大常委会庄桥街道工作委员主任职务。
区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
(2015年7月28日区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任命:
石坚强为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
免去:
郑敏的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职务。
任命:
包和平、陈德明、陈锋云、陈红波、陈化贤、陈习波、陈兴德、陈亚尔、陈尧明、单成君、丁亚萍、傅浩峰、傅书芳、龚利红、龚晓喜、顾祥国、郭海浩、韩俞、洪舻、侯丽、胡绍权、胡裕宏、黄海波、简家文、蒋丽华、蒋梦飞、金演宁、赖维娜、李挺、刘婵、刘冠雄、刘君伟、刘雁、柳丽、娄海法、楼晶婧、陆翠微、陆晓晖、吕娟、吕琴、罗曼丽、毛东辉、毛乖婷、毛科亚、毛伟、梅雪亮、孟佳寅、钱江波、钱培青、秦爱津、任君、施雷剑、舒奋、舒吴军、谭豪、汤颖洁、唐新贵、田铭刚、万永军、汪梦霞、汪鹏君、王博千、王建刚、王伦耀、王明、邬赛红、吴艇、吴晓芬、谢玉萍、徐波、徐谷成、徐军达、颜士新、杨仁法、杨欣欣、姚剑亚、余波波、袁鑫、战洪飞、张宏、张嘉烽、张琦航、张晓、张盈、张勇龙、章瑾、赵雪芬、郑刚、郑路、郑婉卿、周海云、周宏沧、周建辉、周喆昊、朱军委为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
宁波市江北区十届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四次会议出缺席人员名单
出席(共22名)
谷 裕 王伯宁 陈炳祥 应瞧曙 马福年 卢新勇 刘秀君(女) 邵 波 杨云生
吴 巍 沈 莉(女) 张 波(女) 张利君(女) 张真柱 陈国云 范国春 罗战强 周建强
俞爱民(女) 梅志成 楼国君 赖兴祥
缺席(共3名)
毛鸣鹤 周曼婷(女) 褚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