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天气预报:
全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8-05-30 08:12 来源:江北区人大常委会 访问次数:

全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江北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主任、副主任、委员:

  年初,区人大常委会根据监督法的有关规定和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将全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列入常委会年度审议的议题。按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自3月份开始,就全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了一系列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开展情况

  (一)加强与对口部门的联系。中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未病、协同治疗重大疾病以及疾病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做好本次审议工作,我们在3月份与区卫计局进行了工作衔接,将本次常委会审议的有关要求进行了传达,要求起草好专项工作报告,并将报告的征求意见稿及时送交教科文卫工委。

  (二)开展专题调研。我们制订了调研方案,成立了专题调研组,由分管主任带队,部分教科文卫工委委员、医疗与卫生专业组代表参与,在3月上旬-5月上旬期间对全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主要做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访谈了分管副区长,了解了当前全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情况和下步工作打算;二是召开了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卫计、财政、发改、人社等部门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和相关意见;三是通过视察、暗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走访了市第九医院及全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慈城镇卫生院,以及孔浦华业街中医门诊部、德胜堂、王仲刚中医诊所等11个中医门诊部及诊所,了解中医服务体系建设及运营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四是赴余姚市、桐乡市考察,学习了医共体建设、人才引培、特色专科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应用等经验。

  (三)调研结果的反馈与回应。416日,区卫计局上报了专项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我工委认真进行了审阅,并对照调研所征集的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向区卫计局进行了反馈。区卫计局根据教科文卫工委的意见,形成了今天提交常委会审议的专项工作报告。

  二、调研情况汇总

  (一)基本工作情况

  近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中医事业发展,不断加大中医资源配置投入,通过强化组织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网络体系、加强队伍建设等举措,推进全区医疗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有力地促进了中医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优化政策环境,全区中医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全区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工作的出发点,把发展中医事业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2017年,制定出台了《江北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加强对中医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中医工作中的问题。一是健全网络体系。大力加强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服务,完善基础设施,更新设备装备。区第九医院中医科于20106月投入使用;全区100%的社区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能够提供内科、针灸、康复、妇科等常规中医服务,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4种以上基本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在一定程度满足了群众就近享有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服务需求。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江北区卫生计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北区卫计〔2016114号),加强了优秀骨干队伍建设、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三方面的工作措施,着力提高医疗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此外,积极推进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在满足群众对中医服务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有益的补充作用。

  2.发挥特色优势,全区中医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打造特色专科。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以特色专科建设为重点,积极打造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孔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针灸专科)入选区首批基层特色专科,文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宋氏妇科”、慈城中心卫生院的中医熏蒸疗法等自推出以来,疗效显著,广受群众欢迎。二是推进“医联体”建设。健全“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省市区名中医对基层医疗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推进中医优质人才、优质资源下沉基层,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都有大医院的中医专家定期坐诊和开展技术指导,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资源。

  3.坚持以人为本,全区中医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一是开展中医便民服务。开展重点人群中医体质辨识,延伸触角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2017年,全区10家医疗机构开展“膏方节”、“冬病夏治”、“冬病冬治”穴位敷贴等中医药服务,服务群众33.8万余人次。二是加大中医保健宣传力度。定期开展中医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健康的关注,做到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并通过活动普及了中医健康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存在问题

  1.中医服务体系亟待完善。虽然全区实现了街道、镇基层中医医疗服务全覆盖,但尚无区级中医院,导致我区在中医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传承、科研平台等方面的工作进展缓慢,基层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缺乏龙头医疗机构的指导和帮扶。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原则上在每个地市级区域、县级区域设置1个市办中医类医院、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江北区“十三五”卫生和计生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谋划建设区中医院”。因此,区级中医院的规划与建设已迫在眉睫。此外,市第九医院中医科室虽然配备了较好的硬件基础设施,但就诊人数较少,2017年中医门诊量仅23789人次,其区域辐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2.中医人才队伍亟待健全。目前,区第九医院在编中医师副高1名,中级5名;8家社区中心(卫生院)共有中医师副高4名,中级23名;外聘中医药技术人员正高5名,副高13名,中级10名。而以仅仅一家桐乡中医院为例,全院职工共645人,高级职称341人,中级职称140人。2017年,桐乡市的财政总收入108.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7亿元;我区的财政总收入108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亿元,就财力而言,两地基本持平,但我区的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却远远滞后于桐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中医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大。受经济待遇低于外区、岗位设置结构比例限制、缺乏区级平台、缺少职业关怀等因素影响,全区中医人才队伍梯队结构不合理,人才缺乏上升通道,技术骨干力量薄弱,人员流动性大,出现“难引进、难留住”现象,影响了中医特色科室的培育和中医事业的发展。二是中医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健全。现有的中医药从业人员缺乏常态化的中医药学继续教育,到上级或其他医疗机构进修学习的通道相对狭窄,专业技术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提高。

  3.中医服务供给亟待增加。一是中医“治已病”作用未有效发挥。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均能按规定提供6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并探索和培育了各具特色的服务项目,但中医适宜技术的种类普遍较少,各类中医适宜技术未有机结合、协同发挥作用,不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就医需求。相比先进县市区,我区的名中医数量仍然偏少,不利于解决疑难杂症。二是中医“治未病”作用未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理念在群众中的认知度较低,相关工作宣传力度不强,没有将现有的中医服务项目、诊疗方式、日常保健等进行多方面的知识普及和市场推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中医健康服务内容和范围比较局限,如中医健康讲座没有很好得“接地气”,存在内容单一、与群众互动少等现象,没有达到应有的宣教效果。

  4.中医品牌建设亟待提升。一是中医品牌特色不够明显。虽然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都推出了一些特色专科,但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服务项目大同小异,缺乏强有力的特色塑造和宣传,且缺乏专病支撑点。如慈城的熏蒸疗法虽然得到了许多群众的认可,但未与相关专病有效结合,难以形成独树一帜的特色疗法。二是中医服务模式创新不够充分。中医与现代健康服务产业的融合度不够紧密,缺乏有力的扶持政策和管理办法,未将其与中医药养生、养老、餐饮、旅游、美容等产业有机结合,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健康服务需求。中医药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大,中医药文化资源对外交流合作较少,未建立本地中医文化传承机制,影响了资源利用及本地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进程。

  三、几点意见和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推动全区中医事业发展,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提出以下建议:

  (一)抓龙头、促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医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中医服务体系,对全区中医资源配置、群众需求等情况进行调研,按照《江北区“十三五”卫生和计生发展规划》的目标,积极构建以区中医医院为龙头,市第九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要充分发挥区中医院在集聚资源、特色专科建设、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龙头作用,切实提升全区中医核心竞争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有效、方便、安全的中医服务。要以市第九医院创建三乙综合性医院发展目标为契机,加强市第九医院中医科室“软实力”建设,增强区域辐射能力,进一步满足周边群众的中医服务需求。

  (二)强队伍、聚合力,进一步提高中医服务能力。一是健全中医人才引进机制。在全区原有的人才政策基础上,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力度,用活用好政策,遵循中医人才培养周期长的特点,重点抓好高端或有发展潜力的中医人才的招引工作,寻找具有中医药传承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中医药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以此带动辐射面广、竞争力强的中医特色科室。二是健全中医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中医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密切与全国先进地区以及各知名中医医疗机构的交流合作,除通过名师带徒、选派进修等方式外,鼓励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自寻名师,加强对本地名医骨干的培养,不断壮大中医医疗人才队伍。加强对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促使其提升职业素养,改进服务态度,增强岗位自信。

  (三)创特色、树品牌,进一步深化全中医服务内涵。一是打造特色品牌。第一,“增量”。对于原先基础比较好的骨科、妇科等中医特色专科以及针灸、敷贴、熏蒸等特色项目,要抓好全区范围的推广应用,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中医服务“简、便、廉、优”的实惠。第二,“提质”。抓好特色专科建设,通过加强医联体建设、引进学科带头人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原有基础较好的特色专科优势,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基层中医特色品牌,努力做到一家一品牌,实现基层中医特色专科错位发展。第三,“扩面”。注重发挥区位优势,推进中医药“接沪融杭”战略,多渠道、多形式引进知名中医专家、中医诊疗技术,加强新建重点专科的引进和培育,进一步优化区域学科建设整体布局。二是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探索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发挥“中医药+”优势,带动科技、农业、生态、养生保健、健康养老、旅游、体育、美容等相关行业和领域服务水平的提升,使中医药的功能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为“健康江北”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贡献。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在中医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推进智慧医院、智慧药房、专家智库、健康云、智慧处方系统等创新成果的运用,努力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更便利的服务。

  (四)夯基础、求实效,进一步提升中医服务质量。一是加大中医服务供给。增加中医适宜技术的种类,建议借鉴桐乡市专门设立中医针推康复中心的做法,满足群众对针灸、推拿等多样化的就医需求,增强治疗效果。深入推动医师多点执业等政策的落实,鼓励更多名中医到基层开展诊疗,让群众在基层就能享受到名科名医的服务,缓解群众到大医院看病难、找知名专家难、就医路途远等难题。二是满足群众日常保健需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日常保健、术后恢复、孕产保健、儿童健康、老人健康养老等方面扩展中医服务范围。继续推广“冬病夏治”、“冬令进补”、“夏病冬治”等中医特色项目。通过社区课堂、健康讲座等开展“菜单式”中医知识宣教,让群众自主选择内容,提高宣教实效。积极引导中医医师作为家庭医生在基层签约服务,打造一支慢病管理队伍,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