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北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江北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江北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江北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围绕“健康江北”的总体目标,坚持“基层为重点、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不断完善中医服务体系,在服务群众、弘扬中医、深化医改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一是中医药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区直属医疗单位,包括市第九医院、区儿童医院和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4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开展中医药服务,市星级化中医药门诊建成率100%、星级化服务站建成率89.6%。二是中医药专业队伍不断壮大。区直属医疗单位共有中医专业技术人员105人,其中在编76人、非编29人;13家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中中医药技术人员达到96人。三是中医药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各医疗机构不断拓展服务内涵,探索特色疗法,中医药服务量逐年递增,2017年,直属医疗机构门诊服务量33.8万人次,比上一年递增10%,比2012年(创建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递增55%。四是中医药有效融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65岁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等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有效,市对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
近两年,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致力于创建先进单位,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自2012年我区创建为“浙江省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以来,围绕“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行动、“中医治未病”实事工程等项目,使基层中医药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6月和11月,均已优异成绩通过省级、国家现场评审。启动区级基层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对入选专科连续三年、每年给予10万元经费补助,用于人才培养、仪器设备投入等,首批入选的孔浦中心中医针灸科2017年门诊服务量比上年递增21.6%,业务收入递增59.6%,其“中医三联法分期论治带状疱疹”入选为江北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目前正申报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基层医疗机构深挖潜力,努力培植中医药特色服务,如庄桥中心的针刀门诊、文教中心的“宋氏妇科”、慈城卫生院的中医熏蒸疗法等。
(二)致力于优化环境、拓展内涵,不断夯实中医药服务网底
我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中医馆星级化建设为载体,优化中医药服务环境。全区8家中心(卫生院)均建成了区域相对独立、功能布局合理、文化氛围浓郁的中医馆,有5家中医馆达到市五星级标准。2017年,8家中心(卫生院)中医处方占处方总量均达到30%以上。实施“中医治未病”实事工程,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调养服务,近三年, “冬病夏治”服务人次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文教、洪塘2家中心先后列为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联合单位。中医药有效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居民接受中医药特色服务人次逐年增加。4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定期开展中医药门诊、开设虚拟中药房等措施提供中医药服务,各服务站均能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4类以上。2017年启动中医药特色服务站建设项目,连续五年、每年遴选一定数量的服务站重点发展中医药特色服务。
(三)致力于外招内育并举,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修订《江北区卫生计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设立中医人才引进奖励和补助资金,对医学院校中医类别人员到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给予个人一次性补贴1万元。近三年,全区招录中医人员21名,其中研究生2名、本科生16名。开展新进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率达100%。依托医联体,组织中医药业务培训,近三年累计培训48期,受教1500余人次。组织省、市级中医专家分批对300余人次西医临床医生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以师徒结对、专家坐诊等形式开展带教帮扶,先后有10余位市级医院中医专家到基层坐诊。以区中医药学会为平台,联合区总工会等组织,开展中医类学术活动和技术比武,先后选拔2名基层中医师成为宁波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分别师从两位省级名中医。实施优秀骨干奖励政策,先后评出2名区级名中医、2名中医业务骨干、2名中医类优秀社区责任医生,连续三年,每年给予0.6-1.5万元补助。
(四)致力于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增强中医药服务市场活力
2015年先后引入了“孔医堂”、“桐君堂”两家品牌连锁中医门诊部,目前两家门诊部共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7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中医师22人,2017年门诊服务量分别达1.62万人次和7.67万人次。对有办医意向的社会资本,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结合医疗机构审批实际,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在法定审批时效内平均提速70%以上,审批提速率位居全大市首位。组建由市、区两级专家组成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定期开展质量检查,及时排查民营医疗机构存在的问题,推行约谈提醒、实施“12分”限期整改和量化分级监管,不断促进行业自律,提高民营医疗机构公信度。
二、主要问题与不足
当前,中医药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中医药发展处在能力提升、服务拓展、参与医改的关键时期,我区通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中医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医服务体系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工作中还有许多不足。
(一)缺乏龙头机构引领,中医药技术指导核心作用未能充分显现。
全市10个区(县、市)目前仅我区尚无区级中医医院,市第九医院作为全区唯一一家综合性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院2%,2016年、2017年医院中医药门诊量仅占全院的3.9%和5.7%,占全区直属医疗单位中医药门诊总量的 4.7%和7.0%,与其西医临床技术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作用相比,中医药技术指导能力明显不足。
(二)中医药专业拔尖人才缺乏,知名中医专家效应不突出
目前全区中医药专业人员在直属医疗卫生单位卫生技术人员中的占比仅为6.6%,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药人员较少,仅有副高职称5人,占全区直属医疗卫生单位副高以上人员的2%。虽然我区出台中医人才引进奖励和补助政策,但吸引力和力度尚显不足,基层中医药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和人员编制等仍是影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中医药特色品牌不明显,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各直属医疗机构虽有一定中医药服务量,但特色品牌缺乏,“一中心一特色”的中医药服务氛围尚未形成。目前仅孔浦中心中医针灸科入围基层特色专科,其它中心(卫生院)虽力推特色发展,但因专科人才、服务环境、开展业务时间较短等因素制约,尚不能形成明显的特色效应。
三、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我区中医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按照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工作提出的相关要求,我们将集中精力、善用物力、精准发力,促进我区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资源,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逐步做强市第九医院中医科,开展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创建,从中医科室和中药房设置、中医药业务能力、中医药人员队伍等方面加强建设,充分发挥市第九医院中医药服务龙头引领作用。重点扶持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发展中医药服务特色,提升服务能力,推进区中医院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以市第九医院、区中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卫生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
(二)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深化特色管理,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加强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加大推广应用力度,深入推进中医药适宜技术进社区。开展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力争二年内产生3个中医特色专科(专病)。深入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项目,强化中医药服务网底建设,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启动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引进省级及以上基层名中医,建立临床服务、技术传承和实用研究等工作新机制。加强与省内外中医药高校和医疗机构对接,积极引入优质中医药资源。
(三)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探索符合中医药人才特点的培养模式
建立高层次、高学历、高职称中医药人才招引、培育激励机制,探索“一人一策”的高、精、尖中医药人才引入补贴政策。建立中医药人才档案,分层次、分类别实施中医药新进人员、中青年业务骨干、业务尖子的培训项目,推进基层实用型中医药人才培育。开展区级名中医评选活动,积极鼓励支持辖区中医人才参与市基层名中医评选,通过名中医评选,培育人才,提升职业成就感、最大限度发挥传、帮、带作用。
(四)积极引入优质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努力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推动有实力、有信誉的社会办中医机构品牌化连锁经营。鼓励离退休名老中医、确有专长的中医师开设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给予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在医疗保险政策、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受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鼓励辖区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开展为民服务活动,进一步增进群众对民营医疗的了解,不断提升群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五)加强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提升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加强中医药文化知识传播队伍、传播网络和传播平台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实施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素养提升工程,建立完善中医药文化和知识科普宣教制度,在机构内体现中医药文化特征和内涵。开展中医药知识进农村、社区、家庭、机关、企业、学校的“六进”活动,进一步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播中医药文化,指导中医养生保健,提升区域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各位主任、各位委员,我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与人大领导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当前,中医药发展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我们将坚持问题和目标导向,遵行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注重内涵、提升质量的工作要求,切实推进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能力提升,进一步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安全、有效、经济、便捷的中医药服务,为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健康江北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新贡献,我们也期待得到人大各位主任和委员们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