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重大休闲旅游项目(区块)开发建设情况报告
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主任、副主任、委员:
近年来,江北旅游工作着眼“五大建设”,发力“六争攻坚”,紧紧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对照“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坚持改革破难,加大项目招引开发,全力推进产业融合和全域景区化建设。现将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核心景区类。景区是旅游吸引物的集中体现,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支撑。目前全区有4A级景区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
慈城古县城。2009年通过国家4A级景区评定。近年来,结合小城镇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太湖路、太阳殿路、民权路历史街区修复,推进大东门重建、护城河改造,开展解放路、保黎南路、61省道等主干道风貌协调,新开发冯骥才祖居博物馆,提升改造清风园,完成智慧景区建设,研究古县城消防保障方案,招引了部分非遗、文创、民宿等业态。积极对接乌镇、中景信、华润、港中旅等知名旅游企业洽谈合作。
老外滩。2010年通过国家4A级景区评定。新组建了外滩商管公司,进一步加大泛外滩区域的整合开发和管理提升。结合三江六岸整治,推进沿江景观带和休闲空间改造,基本完成“智慧外滩”建设,进一步增强停车、交通、消防、导游等管理服务功能。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中东欧国际合作,加快外滩国际化建设,积极推进市级时尚特色小镇创建。改造甬江大桥公厕,成为全市首座可实时调剂男女厕位的高等级旅游厕所。
绿野山居。2009年被通过国家4A级景区评定。按照“一道两廊五谷”为总体布局,占地近2200多亩。相继完成山顶西餐厅、观景平台、精品盆景园、松景酒店等改新建,商务、度假接待功能进一步提升;新建芝樱花海、玫瑰园等项目,持续举办樱花节、梅花节等活动,赏花休闲品牌进一步做深做强;入口地块,正谋划打造七彩田园和亲子乐园。同时加快景区内部车行道、游步道及旅游标识、厕所、信息化等建设。
荪湖旅游度假区(含保国寺)。规划面积约9.28平方公里,计划投资50亿元,2014年通过度假区景观质量评估,近年来,相继完成保国寺外围配套工程、富邦荪湖商务休闲度假区一期、慈孝乐园一期、鞍山美丽乡村、宁波都市农业园区及荪湖大地花海景观项目及旅游基础设施配套项目。2018年10月获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旅游度假区称号。其中保国寺2006年通过国家4A级景区评定,千年大庆后又开展了海丝环境整治、科保中心建设、展馆提升等十余个工程项目。
(二)农旅项目类。农旅融合是江北旅游特色发展的可靠路径,也是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我们以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区建设为契机,对照“三线五区”农旅发展布局,加快五大功能区的谋划和项目招引。
甬江街道“城市田园·欢乐乡村”区块。已成功创建为全市唯一的首批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块涵盖外漕村、畈里塘村、夏家村、河东村和河西村5个建制村,总面积约7500亩,主要由产业融合区、田园观光区、城乡融合区、耕学古韵区4个区块组成,包括美丽田园建设和达人村、农房整治、农民公园、水环境整治等项目。核心项目达人村占地628亩,计划总投资1.5亿元,打造集休闲旅游、创意农业、民俗演艺、亲子体验、田园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田园综合体,去年国庆对外试营业。示范园整体将于2020年初步成型。
庄桥街道“甬上慢村”区块。区块涉及童家、姚家、马径三个行政村,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3000 余亩。姚家村稻田艺术景观占地100亩左右,投资约400万,设计了海洋文化、小黄人等主题,已初具规模,今年将结合湿地整治、生物防护建设等继续完善。马径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已通过区级论证,下步将报市相关部门审批。童家村结合三居工程建设,村庄环境有所改善,谋划了宁波水生植物园项目。
洪塘街道“都市田园”区块。“阿U火车来斯”文化创意旅游项目占地200余亩,总投资1.05亿,项目以实景火车为主题,通过植入若干火车元素和火车文化形成火车来斯,打造宁波最具特色和人气的火车主题旅游综合体。洪塘里田园综合体项目占地面积1100余亩,分为二期开发,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中。安山村墅家联合吧和手作部落加快建设中,年内有望开放。
慈城镇姚江农业公园区块。区块涵盖三勤、王家坝、洪陈、杨陈、虹星、半浦等村,规划面积16.1平方公里,拟打造一个以世界稻源为主题,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现代休闲农庄集群为特色的国家农业公园。三勤、半浦完成省3A级景区村庄创建,以三勤、王家坝为重点的一期绿道网(约10公里)建设正在实施,计划投资1000万元。招引落地的“素拓研学旅行营地—句章旅行营地”已经开工,计划投资1500万元。同时积极引导灵芝园、森田蓝莓、茶马荟、大龙农业、布莱登堡等农庄农场转型提升。
(三)酒店类。酒店业一直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是旅游接待要素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区现有酒店152家,其中旅游饭店12家。
转型升级一批精品酒店。五星级远洲大酒店投资1亿元改造升级,接待能力和服务品质提升明显;宁大宾馆突出文博收藏文化特色,投资3000万元重新装修,获评省金鼎级文化主题酒店;还有海纳百川、开元曼居(原江花宾馆)等酒店也进行了改造升级。
改造开业一批社会酒店。四季青藤酒店由原路林市场的仓储楼房改造做酒店,酒店客房数114间,168张床位;四季屋酒店原为工厂厂房,通过改造成为精品酒店。
储备谋划一批高等级酒店。全区还有在建酒店4家:中马绿地1家;白沙1家(路劲亚朵酒店);电商园区绿地智慧城酒店2家(铂骊酒店和康养居酒店);待招商酒店4家(洪塘姚江一号地块豪生酒店、高新园区国际五星酒店和绿生活旗下2家酒店待招商)。此外鼓励乡村民宿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加大了项目的开发与投入力度,但是景区、农旅项目、酒店在发展以及运营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从品牌影响看。江北景区、农旅项目、酒店的规模体量均不是很大,带动性不强,缺乏地标性的品牌项目引领。虽然有四个景区,但是基本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旅游层面,产业的带动性与关联度相对薄弱,未达到旅游目的地的效果。如古县城旅游主要还是集中在古城东北片区,古城风貌不显著,各个景点相对分散,游客游览线路单一,参与性项目少,尤其在业态集聚方面短板突出,与保国寺、荪湖度假区的整合联动也需加强。农旅项目整体仍属起步阶段,开发受制因素多,难以短时期招引开发品牌项目。酒店档次偏低,缺乏国际品牌入驻,且经营特色不明显,目前只有五星级饭店1家,高、中、低档饭店的比例是1:9:90。
二是从运营绩效看。景区、酒店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运营管理不够完善,管理专业队伍薄弱,团队建设相对滞后。古县城内游览线路组织、停车、标识指引等公共服务要素配套仍需加强,大部分厕所也未达到A级旅游厕所标准。老外滩业态以酒吧为主,内容还是比较单一,延伸段招商推进也不快。绿野山居一直在大投入,但管理团队上更替频繁,影响运营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主入口存在交通瓶颈,旅游旺季时,停车位也满足不了需求。同时景区自主营销意识不强,对外宣传推广和招徕游客仍是短腿。2018年全区三个景区累计门票收入仅为2200多万元。全区旅游饭店中仅1家营收超过5000万元,部分酒店还是亏损经营。
三是从开发进度看。景区、农旅项目开发受制因素较多,总体偏慢。景区建设运营的体制机制较为复杂,旅游实际投资还是偏少,如慈城古县城一直偏重保护,对旅游开发的方向不够清晰细致,目前仍未有确定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商业业态布局规划,大量的古建筑修缮后普遍闲置。保国寺千年大庆后,也未有大的资金投入。农旅项目基本都是缺乏上位规划依据,在当前大棚房整治的背景下,农旅项目违法违规用地现象集中爆发,主要表现为:耕地硬化、搭建建筑,少量违规占用基本农田等问题。酒店空间分布分散,虽然在江北万达商圈、宁波老外滩、来福士大剧院等形成了一定的自然集聚现象,但总体商业氛围不浓,景区以及荪湖旅游度假区周边缺乏酒店配套,集群效应的发挥还未显现。
三、下步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站在江北文旅融合的新高度,统筹谋划全域旅游业发展,开展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抓紧编制完成《江北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省委巡视组反馈的关于慈城古县城文化旅游发展问题的整改为契机,全力争取市级层面的更多支持和帮助,逐步理顺古县城开发体制机制,加大与国内知名旅游企业的合作洽谈,进一步清晰古县城文旅发展方向和开发时序。积极发挥国家首批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省级旅游度假区、市城郊公园的平台优势,争取在政策、用地等方面的支持,拓展农旅发展空间,突出“点状供地、集约用地”要求,紧密结合新一轮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江北区农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对符合“五区三线”布局的重点旅游村,大力开展村级物业集中整治,进一步梳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积极招引农旅项目。
二是加快核心景区开发。对标国家5A景区,全力推进慈城古县城和荪湖度假区联动开发。以市场为导向,抓紧编制慈城古县城业态布局规划,丰富住宿、购物、餐饮等旅游业态;深挖古县城地方特色文化,鼓励发展博物馆旅游,持续举办慈孝节、年糕节等活动;加快凸显古城风貌的城墙城门、护城河等建设,进一步完善停车、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启动荪湖省级旅游度假区旅游总体规划及环评编制工作,继续推进富邦荪湖项目二期、慈孝乐园二期等重点项目,继续加大重点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力度。做深老外滩时尚港概念,统筹谋划,整合资源,推进老外滩与绿地中心、新马路历史文化街区等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按照“城市客厅、文化沙龙、时尚商圈”的定位,联动发展文创港和音乐港,积极打造国际化特色明显的市级城市功能平台和都市休闲旅游地标区,成为宁波都市旅游的核心名片。推动绿野山居精致度假区建设,尽快细化“一道两廊五谷”的开发布局,配套提升景区入口和游客中心,启动七彩田园建设,将景点连点串线,设计游览线路,进行整体化的标识标牌设计,强化休闲游乐功能,提高可参与性。
三是稳步推进农旅项目建设。全力以赴保现有项目合法合规建设,紧密对接“大棚房”整治、“三改一拆”、村级物业综合整治、土地例行督察问题整改等工作,对“三线五区”涉及的有关农旅项目,开展补办手续、调整规划等整改举措,保障现有农旅项目合法合规建设。加快建设甬江城市田园,培育集聚达人村特色美食业态,打响宁波首个田园综合体品牌;加快推进火车来斯、田野乐园、洪塘湾、手作文化部落、墅家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享誉长三角的宁波都市乐园集聚地。鼓励推进农旅项目转型提升,在难以突破农田非农化、非功能化的政策背景下,进一步创新思维,通过创意设计和活动策划,千方百计在农田上做好休闲游乐文章,如把农事劳作设计为旅游体验活动,再现老底子的各种儿童游戏等等;指导帮助农场农庄特色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鼓励农旅项目相对集中建设,优势互补,产品组合;鼓励有条件的农旅项目主体加大对农副产品的文创设计和包装,延伸产业链,带动村民致富。
四是加快发展多元化酒店住宿业。依托自然条件、产业机构、地域文化调整布局,扶持改造提升空置楼盘,找准定位招商,引进精品高端酒店。在三江口、老外滩区域,鼓励发展高品质、高层次、地标性的综合性商务酒店,形成以顶级品牌酒店为核心的都市商务酒店圈;在慈城古县城,重点突出庭院特色,鼓励发展文博展览、康养度假等特色文化主题酒店,扶持形成特色客栈街区、特色民宿带,形成精致、高端的古城度假酒店集群;在电商经济创新园、投资创业中心、江北高新园等区域,鼓励发展时尚设计型精品饭店、高科技型智慧饭店,与园区形成互动;在湾头和新的奥体中心区块,鼓励发展一些运动休闲类精品酒店,助力江北运动休闲形象的提升;在其他区域,适当引进共享住宿、与区域文化相关的特色酒店。
五是整合资源优化发展环境。结合全域景区化建设,争取资金,启动江北全域旅游交通指引和标识体系建设,鼓励辖区旅游企业及农旅企业完善停车场、旅游厕所、信息化等公共服务建设,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结合水利、农田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姚江农业公园、甬江城郊、荪湖安山等片区绿道网建设,农旅项目的串线合作。利用微信等新媒体,整合江北景区、民宿、农庄、酒店等资源,不同季节策划推出不同主题的一日游、二日游优惠套餐;鼓励支持景区开展多类节庆节事活动,提升旅游产品内涵;继续牵头办好文化旅游节事活动,创新策划“音乐+”品牌节庆,打造中国新乡村音乐创作体验基地、新乡村音乐人活动营地。同时加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定期举办职业技术培训和技能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