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低效闲置工业资源再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推动我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本届常委会的一项重点工作。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去年5月份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我区低效闲置工业资源再利用情况的报告。为进一步推进该项工作扎实开展,常委会将该项工作的审议意见纳入“函单网表”重点跟踪监督内容,并在本次会议再度开展审议。3月份以来,在常委会有关领导的带领下,财经工委对一年来的进展情况开展了调研,实地走访了部分企业,听取了政府有关部门的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低效闲置工业资源再利用推进情况
一年来,区政府认真落实审议意见,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多次与常委会进行沟通、探讨,研究加快推进工作的政策、措施,及时报送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月度进展表。财经工委也多次听取有关部门工作汇报,了解工作进展,及时跟踪监督。经过一年的推进,我区低效闲置工业资源再利用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审议意见得到较好落实。主要有:
1、改革不断创新。在工业发展空间的保护上,明确现有工业集聚区不鼓励退二进三、拆厂房建住房,保障工业发展空间不减少;以工业区为试点,编制完成工业区二次开发总体规划,初步明确规划调整方向。在存量土地流转管理上,制定出台了《江北区低效闲置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实施方案》,鼓励优势企业购买低效闲置工业用地,最高奖励60万元/亩,促进有限资源高效配置。
2、机制不断完善。出台“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实施“标准地”出让,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亩均税收等约束性指标,并强化涉地合同管理,实施产业用地供后全过程监管。空间资源运营信息平台正式投用,实时监控全区低效闲置资源,推进全区共享招商资源。开展综合执法,整治低散乱及落后产能企业717家;出台《江北区深化工业“亩均论英雄”改革实施方案》,分类进行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确定C、D类企业和亩均税收在5万元以下的规上企业、1万元以下的规下企业为改造提升和清理的重点,实施差别化要素配置,不断挤压低效闲置资源生存空间。
3、质量不断提升。一年来,全区累计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660亩,按“标准地”出让方式完成4宗118.5亩。目前,已实施都市工业楼宇建设项目11个、预计新增发展空间约37万平米;完成工业厂房增容调绿项目11个、新增发展空间8.3万平米,在建和计划新开工13个、预计新增发展空间13.2万平米,城市形象得到明显提升。中移物联、今日头条、北斗数据中心等一批企业落户我区;工业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94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2%。全区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从2017年的46.4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55.5万元(按去年审议时调研报告的两税口径,亩均税收分别为19万元、20.8万元),位居全省第8位,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从上述情况看,在低效闲置资源再利用工作中,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释放和新增了一批发展空间,重点产业发展有了一定保障,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这表明,我区在低效闲置资源的再利用上大有可为,潜力巨大。
二、调研中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对照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低效闲置工业资源再利用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从一年来情况看,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1、工业空间保护不够明确。一是工业发展空间的保护亟待加强。目前全区有约1万亩工业地块用地性质已经被调整,同时,全区除工业区对已转变的工业地块进行重新研究外,其他尚未开展研究,对工业空间的保护亟待加强。二是小微企业占用大量资源。规划研究滞后导致工业用地碎片化现象严重。以庄桥街道为例,81%的企业用地面积小于20亩,50%的企业小于10亩,超过50亩地企业仅12家,不到街道工业企业总量的1%;44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仅有20家持有土地,占街道国有工业用地总面积的14.7%。大量小微企业持有国有工业用地资源。三是工业区块改造提升方案和计划尚未明确。目前,我区将D类企业作为重点淘汰改造重点,但对街道、镇工业小区、村级物业、较大的闲置区块的改造还缺乏具体的整治提升行动计划。四是企业待拆预期仍然较高。由于周边拆迁,个别企业要价高达400万每亩,受让企业难以承受。虽然出台了最高60万的补贴政策,但业主出让意愿仍然不高。
2、综合执法不够有力。从调研情况看,在低效闲置资源整治工作中,综合运用区市场监管、税务、环保、国土、交警、消防等部门行政执法,以及水电气、土地使用税等要素资源的差别化力度还不够强,反向倒逼手段运用的还不够有力。
3、村级物业改造还未破题。缺乏村级物业分类推进改造方案,引导村级经济发展的力度不够强。以庄桥街道为例,一是村级物业小微企业多,存在大量经济主体。拥有占地90万平米的村级物业,建筑面积38万平米,入驻了440家经济主体,单家工业主体平均占地1600多平米,仅为规上工业企业的12.4%。二是权证不齐。有约42%面积的建筑存在权证不齐现象,厂房重建存在政策障碍。三是村集体再投入意愿不强。目前村集体收入基本上全部用于分红,积累不多,要再投入必然影响村民收入,导致村级物业改造提升存在较大的难度。
三、加快推进低效闲置工业资源再利用工作的建议
根据调研和上年有关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结合外地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推进2018年有关报告审议意见的落实。去年5月份,区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就我区低效闲置工业资源再利用情况的报告提出了5方面14条审议意见,目前大部分已经在推进中。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照审议意见、审议意见落实措施回执单中明确的工作计划,抓好审议意见及有关工作的落实,持续推进低效闲置资源再利用,促进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2、切实抓好规划研究,加快推进低效闲置区块综合整治。一是抓好规划研究。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结合我区重点产业发展目录,切实抓好工业空间布局规划研究,对已转变用地性质的工业地块开展研究,进一步明确各区块的产业定位,细化地块功能定位,并实施土地和建筑面积双底线控制,保护工业发展空间。二是制订低效闲置区块整治提升方案。结合建筑质量、区位、改造意向等,区政府制订五年整治提升方案,将现有的工业区块分为保留、提升、淘汰、转换功能四大类,分类推进区块整治提升,确定并打造一批产业高端、功能完善、运营专业、配套共享的现代化特色产业园区,释放一批城市发展空间。三是落实整治任务。各街道、镇(工业区)按照方案制订每个工业区块的具体整治计划,明确区块整治的目标、思路与路径,落实年度工作任务,全力推进整治提升工作。
3、着力破解村级物业改造提升难题。我区村级物业大多没有合法手续,而且物业租金占村集体收入的绝大部分,改造提升存在较大的困难。建议:一是强化规划引领,着力理顺权属。开展村级物业与企业普查,摸清物业类型、权属、合同、使用等情况,重点对企业类型、出租合同、产值税收、环保安全等、用地性质等情况进行清查,全面了解村级物业基本情况,并建立集体资产资源监管平台。二是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力求多方共赢。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原则,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政府、集体、国有企业以及社会资本多种形式参与村级物业改造提升工作,实施联片开发、统一招商、共享配套设施的运作模式。在制订政策和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政府、集体、企业和个人等利益主体的平衡,尽可能为原有企业提供出路,保障村集体收益不减少,降低对实体经济、村级经济的冲击,减少阻力实现多方共赢。三是加大探索创新力度。结合村庄布点规划,研究制订统一政策,制订村级物业历史遗留违法用地违法建设问题处置政策,妥善推进村级物业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理顺村级物业权属,逐步消化存量违法建设,既可以促进村级物业合法性、村级留用地等问题的缓解,又可以促进村级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将村级经济发展与村干部考核挂钩,提高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4、强化区级统筹力度,加强部门综合执法。整治提升工作中,要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等各方面资源。一是增强区级统筹力度。区政府在目标制订、政策扶持、资源配置等方面要强化统筹,建立常态化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推动低效闲置区块整治工作按照目标顺利开展。加强职能部门协同,建立由发改、经信、财政、应急、市场监管、自然资源与规划、生态环境等职能部门参与的低效闲置资源整治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工作中难题的解决。二是加强政策支持。认真梳理在低效闲置工业资源整治提升中的有关政策,用足用好政策;按期完成整治提升、被上级政府认定为特色产业园的予以奖励,促进市场主体积极性的提高。结合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积极鼓励市场主体与国有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整治提升中的作用。三是加强部门综合执法。加强违法违建查处力度,遏制新的违法建设发生。对综合整治、复垦复绿、功能转变类的区块,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合执法,重点对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等开展常态化排查、整治行动,查处无照经营行为。
5、江北人力资源产业园的启示。在推进我区低效闲置资源再利用中,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是江北人力资源产业园。2018年,甬江街道签订六年租赁协议,将1.2万平米的万星汇大厦打造为建筑劳务产业的集聚地,目前已入驻企业51家,2018年获评为宁波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2018年,园区营收约80亿元,同比增长36%,税收1.7亿元,同比增长90%;今年一季度,营收约40亿元,同比增长40%,税收约1.5亿元,同比增长61%。
根据调研,该园区的主要成功经验有三个:一是整体资源全把控。通过与业主签订长期租赁协议,牢牢掌控了空间资源,为后续的招商引资、企业准入、产业集聚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龙头企业全参与。发挥广天劳务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集聚了一批劳务企业,通过举办全国建筑劳务行业发展研讨会,在行业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三是公共服务全方位。街道为园区提供了会议、休闲、培训、食堂等公共配套设施,成立了宁波建筑服务产业园联合工会,根据行业特点,设置了调解、法务、建管、税务、司法、人社等服务站点,为入驻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营、办公环境。
江北人力资源产业园的成功经验为我区探索出一条加快低效闲置资源再利用、发展特色产业的可复制模式、可实现的途径,也为加快我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思路。基本原则有:
一是加强区级统筹。按照联片开发的思路,对全区低效闲置资源进行整体谋划,明确各区块产业定位。统一各街道、慈城镇、工业区等有关部门的思想,统筹开展招商,按照功能定位引进企业,各区块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避免消耗。
二是强化政府在资源上的掌控力。结合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大力推动国资收购或收租低效闲置土地、楼宇,特别是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块,政府和国有企业要加大控制力度,集中掌控资源,按照功能定位联片开发,打造特色园区。
三是集中财力办大事。要有舍得投入、先亏后赚的思想,通过强化政策针对性,“抢”龙头企业、“抢”高端产业,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能力,带动产业链集聚、产业集群的形成,既可以提高城市能级,又能吸引一批人才、扩大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