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
天气预报:
关于江北区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再利用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9-06-03 11:01 来源:江北区人大常委会 访问次数:

 关于江北区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再利用情况的报告

江北区经济和信息化局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2018年以来我区开展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再利用情况,请予审议。

  一年来,区政府根据《关于对低效闲置工业资源再利用情况报告审议意见落实情况进行重点跟踪监督的通知》(北区人大常办〔2018〕62号)文件要求,贯彻落实“亩均论英雄”发展理念,按照“用好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工作主线,不断深化机制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破解资源要素瓶颈,全区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再利用工作跨上新的台阶、呈现新的成绩。

  一、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再利用总体情况

  自2011年江北区开展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再利用工作以来,全区累计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近3800亩。其中,2018年以来累计盘活低效闲置工业用地660亩,盘活面积创历史新高,且大多数为历年遗留下来“难啃的硬骨头”。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再利用工作的不断深入有效助推了全区工业经济关键指标稳步提升。一是2018年全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783.3亿元,同比增长15.4%,增幅排名全市第1位,其中通过低效闲置工业土地再利用贡献新增产值超过20亿。二是全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9.7%,总量首次超越象山县,增幅排名全市第2位。三是2018年全区新上规企业40家,创历史新高,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是在原低效闲置工业土地上完成引进、培育、升规。四是规上工业亩均税收达到55.5万元/亩,居全省第8位,其他亩均效益指标基本保持两位数增长态势。

年份

指标

亩均税收

(万元/亩)

亩均工业

增加值

(万元/亩)

全员劳动

生产率

(万元/人)

单位能耗工业

增加值

(万元/吨标煤)

2016年

39.3

113.3

17.4

2.8

2017年

46.4

131.4

20.1

3.0

2018年

55.5

144.1

22.1

3.4

  二、江北区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再利用推进情况

  (一)创新机制体制,发挥政策指南引领作用

  一是保护工业发展空间。区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空间保护,牢牢把握工业发展用地总量底线,明确在现有工业聚集区内不鼓励退二进三、拆厂房建住房,工业区原则上不再简单拆迁开发,并积极谋划高新园区二期发展空间,努力保持工业发展空间不减少有增量,将镇工业区、私营工业城等区域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再利用作为挖掘工业发展空间的主渠道,全力打造创新引领、特色鲜明、产城融合、绿色发展的宁波都市工业创新发展样板区。二是创新存量土地再利用政策。针对低效闲置工业用地交易、优势企业厂房租赁等痛点、堵点,新制定《江北区低效闲置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实施方案》等文件,大手笔出台低效闲置工业用地交易最高奖励60万/亩、二次开发符合城乡规划条件下不设容积率上限、提高优势企业厂房租赁补助等重要政策条款,降低土地交易和租赁成本,叠加工业三十强等评先评优亩产效益导向,有效撬动了优势企业购置或租赁低效闲置工业用地的积极性,缓解了部分优势企业用地紧张问题。三是描就工业区二次开发施工图。坚持边试点边完善、边实践边总结,按照产城联动理念,编制工业区二次开发总体规划,依据区位条件、产业类型、环境效应、空间形态等维度,明确了各区块分类开发路径,沿金山路两侧适当配比都市工业楼宇和商务商业楼宇,开元路两侧沿线减少住宅商业配比增容都市工业, C区中部区域调整为创新用地(宁波为M0用地)全面布局都市工业楼宇。当前工业区正在探索国资主体收储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先期试点推进C区中部300亩低效闲置工业用地的二次开发。

  (二)瞄准数字经济,新兴产业发展加速起势

  一是实施数字经济行动计划。编制出台《数字江北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提出打造“全市实体经济赋能中心和创新中心、全市万物互联创新中心”的远景目标,力争到2021年,全区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 5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2%。2018年区域软件业务已经达到16亿元。二是深化产业合作和招商引资。2018年招商落户中移物联、今日头条、北斗数据中心、华工赛百等一批新经济新业态企业。其中,中移物联当年实现营收9400万元,今日头条2019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4亿元。当前正在积极谋划甬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和北岸数字人力产业园,深化腾讯云数字创新中心合作项目。三是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物联网企业蓬勃发展,2018年全区24家工业物联网规上企业实现产值94亿元,同比增长30.0%。柯力物联网园区已累计招引落户102个项目,入驻率达到85%,园区四期物联网大厦预计6月结顶。

  (三)强化综合监管,从严把关提高项目质量

  一是全面实施“标准地”出让。在2018年下半年我区出台《江北区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施方案》,配套制定《企业投资工业项目标准地投资建设协议范本》和《标准地操作流程图》等细则,明确20类123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亩均税收等6项的约束性指标,方案实施以来所有工业项目(4宗土地合计面积118.5亩)均按“标准地”方式完成出让。二是强化土地供后监管。严格实施履约监管,实行分阶段权证管理和履约保证金制度,并按照“谁提出谁监管”的原则,签订产业用地投资监管协议。2018年以来约定收取工业用地合同履约保证金共计6宗、1045万元,均按分阶段权证管理执行。

  (四)深化零土地技改,提升现有土地产出效益

  直面土地资源要素紧缺现状,积极通过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种出高产田”。一方面深入推进“两个全覆盖”出台《江北区“百企诊断、百企技改”实施方案》,2018年以来全区完成智能化诊断212家,覆盖率和诊断率位居全市第一;并强化智能诊断结果应用,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2018年以来科诺、激智、得力、爱柯迪、建新等一批项目获评市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入围数量位居全市第一梯队。另一方面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企业加速技术改造,2018年共争取市级补助9000多万元,促进了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24个市级项目加速推进,这些竣工项目当年度销售收入总额41亿元、利润总额2.7亿元、实缴税金总额1.8亿元,截止目前全区规上企业技改比例超过三分之二。

  (五)深化增容调绿,助力工业园区二次开发

  一是全面推动都市工业楼宇建设。按照“向蓝天要空间、向空间要效益”的理念,推动解决工业园区一次开发后形成的空间扁平化、土地利用效率低的问题,鼓励企业建设高层都市工业楼宇,截止目前建成都市工业楼宇项目2个,新增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在建都市工业楼宇项目8个,2019年计划开工项目1个,竣工后预计可新增发展空间35.8万平方米。按照2017年全区规上工业平均容积率0.86折算,11个都市工业楼宇项目实施后相当于新增土地655亩。特别是康赛妮集团投资4.5亿元,新建6层厂房(其中地下1层)精品羊绒纱线智能工厂,届时将全新引进10条全智能化生产线,与德国西门子携手打造中国毛纺行业第一家智能工厂。二是推进工业厂房增容调绿。鼓励企业通过压缩绿化面积和辅助设施用地扩大生产性用房,或通过厂房加层改造改建等途径增加发展空间。截止目前,六批次都市工业增容调绿项目通过全区“工业用地盘活”领导小组会议审议,竣工投产增容调绿项目达到11个,新增都市工业发展空间8.3万平方米;在建项目9个,2019年计划开工项目4个,竣工后预计可新增发展空间13.2万平方米。这24个增容调绿项目实施后相当于新增土地375亩。

  (六)促发杠杆效应,引导低效资源向优势企业流转

  一是鼓励优势企业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司法拍卖等途径购买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并在对工业用地交易进行事前监管,杜绝市场无序交易、炒作交易。比如,工业区的瑞孚工业、欧达等企业通过土地二级市场交易,盘活近200亩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其中瑞孚工业通过土地转让买入80亩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厂房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计划再新建5幢厂房、面积2.2万平方米,预计新增产值将超过10亿元;康华新材料、康和热缩等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盘活慈城私营工业城近80余亩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其中康华新材料2018年当年实现上规,2019年预计产值超过1亿元。二是推动优势企业通过股权转让获得低效闲置工业用地。一年来,全区优势企业股权并购低效闲置企业6笔,涉及土地100余亩。其中,爱德沃克森电器收购低效企业星曜电器,投资近8000万,在18亩低效闲置工业用地上建设北岸柔性制造创研中心。三是引导区内优势企业租赁低效闲置工业厂房。优势企业新租赁1000平米以上低效闲置工业厂房用作生产的,在租赁续存期间三年内给予每月每平方米3元的租金补助。在这条政策撬动下,2018年以来14家优势企业消化低效闲置工业厂房近13万平方米,这些低效闲置工业土地产出由原来的10万元/亩提升至24万元/亩,比如华翔车门和德霖机械租赁三鼎爱迪闲置用地30.7亩,解决了企业扩产的“燃眉之急”。

  (七)加大倒逼力度,加速落后产能市场出清

  一是多措并举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出台《江北区落后产能淘汰和四无企业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全年通过“八颗公章”联合执法、区块整体改造提升等路径,累计整治低散乱及落后产能企业(作坊)717家,腾出低效用地1071亩。比如,洪塘工业B区通过打造洪塘西路时尚文化街区,完成21家企业淘汰整治,落户太中工匠理想谷等创业创新园区,实现了传统工业区块整体转型升级;工业区原天荣薄板区块通过四无问题企业清退,成功引入万科集团,正在建设宁波江北智能制造科创产业园;庄桥河沿岸通过低散乱整治,清退30余家低端企业,打造庄桥河景观带,落户了宁波当代青瓷艺术研究院等一批优质项目,全面提升河道两岸及周边整体环境。二是强化政策倒逼举措。在“中国制造2025”专项政策制定中明确D类(倒逼转型类)企业不得享受优质政策资源,在区稳增促调政策兑现中明确全区300余家C、D类企业不得享受水利基金和土地使用税返还;以有序用电为抓手严格限制高能耗、低产出企业用电,对53家高能耗、综合评价C、D类企业拉闸限电。通过这些综合举措倒逼C、D类企业转型升级或自然淘汰。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计划

  虽然经过全区上下一年多共同努力,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再利用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这项工作任重道远、永无止境,还处于滚石上坡、爬坡过坎的攻坚期,需要我们思路再创新、举措再深化、任务再压实,继续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嫁接数字经济,注入工业经济新动能

  一是培育数字经济发展。加快建设柯力物联网产业园、甬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北斗数据中心等平台,在工业软件、大数据应用、智能制造服务、关键传感器等领域拉长产业链,推进与腾讯、东华软件等企业合作项目,成立区域软件产业发展联盟,集聚更多数字经济企业和项目,力争2019年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二是推动产业数字化。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促进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企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打通关键生产设备的“数据孤岛”,到年底将工业设备联网率提高至40%,新建金田集团、正力药品等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二)加快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新增量

  一是加快现有“零土地”技改。利用最后一年宁波市“2025”技改政策红利,优先支持低效闲置工业用地企业通过增容调绿途径扩大生产空间,继续压缩项目立项审批和竣工验收时间,优先支持这些技改项目申报市级补助资金,争取到年底纯设备投入突破20亿元。二是推动重点改造项目建设。参照区重点项目管理机制,加快瑞孚工业、欧达等低效闲置用地并购项目建设,努力破解宁亿服饰、赛嘉电器等项目推进难题,力争年度新开工、竣工一批重点改造项目。三是加快高新园二期谋划建设。对接宁波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根据沪嘉甬铁路线路走向尽早确定二期选址,同步争取各项要素指标落地,扩大江北工业经济用地规模。

  (三)加快二次开发,拓展工业经济新空间。

  一是高质量推进工业集聚区“二次开发”。以60万/亩财政补助资金撬动一批优势企业按照市场价进行低效闲置工业用地,推进赛克思、华翔等购地再谈项目落地;引入优质工业地产运营商,利用其在招商、融资、运营和管理优势,进行二手工业用地再开发,确保二次开发的质量。二是继续推进千亩百亿工程,全面启动规上亩均税收5万元以下、规下亩均税收1万元以下的低效企业整治行动,持续进行“八颗公章”联合执法系列行动,对亩均平价C、D类企业继续实行有序用电,保持倒逼整治的高压态势。三是探索优化江北区交通组织方案。依据区域城市化和道路改造进程,争取市级支持适当扩大“四禁”范围,严格控制通行证发放,倒逼低效仓储等类型企业主动腾退,并降低业主出租、出售厂房价格预期。

  (四)加快招商引资,储备工业经济新力量。

  一是加快都市工业楼宇二次招商。严格把关都市工业楼宇入住企业,要求业主对照项目投资协议确定的准入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合作,主要是招引入驻服务于都市工业发展相关2.5产业或者能上高层的制造业,把都市工业楼宇真正用于都市工业发展。二是鼓励小微园区发展。推动有实力的运营商流转低效闲置工业用地用于小微企业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集聚一批研发型制造企业、高新技术苗子企业,防止这些企业无序散乱在低效闲置区块。三是加快优势企业产能置换,目前部分区域优势企业还存在一些辅助的低端生产环节,占据了较多的土地资源,事实上就是企业内部的“低产地”,后续我们将通过三十强等评先评优活动,引导企业将这些环节迁移到外地,同步注入高端高效生产环节,不断提高企业土地产出。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