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
天气预报:
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浙江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1-04-22 09:00 来源:江北区人大常委会 访问次数:

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浙江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

工作情况的报告

区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浙江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近年来,江北区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普惠、服务均衡”的原则,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推进文化强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文化惠民、提高居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抓手,助推公共文化事业稳步发展,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设施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丰富,文化基本权益得到保障,呈现出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区文化馆、图书馆均获得国家一级馆称号,全区各街道(镇)综合文化站均达到省级建设标准。庄桥街道、洪塘街道分别获评浙江省文化强镇(街道),甬江街道湖西社区、慈城镇勤丰村等11个村(社区)获评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社区),慈城镇毛岙村获评省首批文艺创作采风基地。2019年,我区公共文化从业人员495人,开展队伍培训905期,累计培训39270人;乡村文艺团队“三团三社”组建覆盖率100%;送戏下乡194次,送电影下乡960场,送书下乡12271册,送讲座展览214场;组织品牌节庆活动51次;图书馆总流通人次47.81万人次,图书外借26.08万册次;文化馆组织文艺活动240次;顺利通过《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认定,完成省“十百千”工程建设任务。

  二、举措成效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健全组织,明确责任。成立江北区文化强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部署各项重大事项,指导、协调、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强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把文化强区工作列入对街道(镇)和区直机关的年度考核,区委常委会每年听取关于文化强区建设推进情况的汇报,区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二是完善制度,提升标准。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北区委办〔2016〕94号),制定《江北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和《江北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5—2020)》(简称“一意见二标准”),构建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均衡为先、效率至上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公共文化阵地建设逐渐加强。遍布城乡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是我区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是落实文化惠民理念、提升公众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通过几年的建设,全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和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建成农村文化礼堂47家、区级职工文化活动阵地9个、村(社区)图书室117家、职工书屋77家、城市书房1家。同时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举办各类文化普及活动。围绕“一人一艺”工程,开设时装、摄影、声乐、舞蹈、书法、国画等十余种门类培训班,广泛开展基层文艺公益普及。每年组织“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天然舞台”送戏下乡、“千场电影百场戏剧进农村”等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质量社会满意度、影片满意度位列全市第一。至此,我区“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的文化圈基本建成,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三)公共文化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一是加大创新力度,举办不同层级品牌活动。近年来,先后成功举办宁波·尼斯嘉年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音乐节、第十四届和十五届中国合唱节、音乐宁波帮大会、浙江省合唱节、浙江省音舞节、浙江省青年歌手大赛等国家级、省级重大品牌活动,连续举办十一届“中华慈孝节”、七届“北岸文化艺术节”等传统区级文化品牌活动;各街道(镇)以“三团三社”建设为核心,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培育“一街(镇)一节”区域特色文化,已成为我区全民共享的文化大餐,如中马街道“时尚文化”、白沙街道“唱响日湖”、文教街道“书香文教”、庄桥街道“樟香文化”、洪塘街道“洪塘印象”等文化品牌。孔浦街道“楼群文化”、甬江街道“企业文化”、慈城镇“慈孝文化”分别获评市公共文化示范项目。

(四)公共文化财政投入逐步加大。区财政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全力支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2017年—2019年,全区文化类经费支出从1.13亿元增加到1.23亿元,其中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从2017年473万元增加到2019年548万元,主要用于补助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送戏送电影下乡、文化体育设施免费开放、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等项目。在重大公共文化活动方面,共投入5500多万元,其中宁波·尼斯嘉年华活动3627万元,中华慈孝节系列活动1220万元,海上丝绸音乐节432万元,其他重大文化活动经费200万元等。

  三、存在问题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的提高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我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弱化、发展动力不强、服务效能不高等短板日益凸显。

(一)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

  从区级层面来看,一是区文化馆、图书馆场馆面积不足,以及场馆内设施设备配置标准不够高。二是缺少区级国有博物馆和非遗展览馆。舞站制划入征地拆迁办公室。特色、若干意见》,并等处于全大市末位从街道层面来看,街道(镇)公共文化设施作用被弱化。部分原有场地及设施被挤占挪用、开放时间不正常、配置陈旧老化、使用效率不高等现象依然存在。此外,村社区活动室存在面积不达标、功能不够齐全等问题。部分文化活动室因相关设备配备时间较长,亟需更新完善。

  (二)文化队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缺乏高水平人才储备。在公共文化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缺少,特别是在专业领域里有一定造诣,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高级人才更是稀缺。二是街道(镇)、社区(村)二级文化队伍逐级弱化。街道(镇)宣传委员、宣传干事大多无法做到专职专干,街道(镇)文化站(文化中心)在岗从事工作的人员较少,缺编缺人现象明显。二是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文化专干专业程度偏低,业务技能不适应岗位要求,实际从事文化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精力有限,制约各项工作的开展。基层群众文艺骨干缺乏,基层业余文艺队伍老龄化突出,现有业余文艺队伍缺乏有效引导和管理,导致在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上很难有所推进。

  (三)投入结构和保障力度有待进一步优化与提高

  近年来,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高。财政资金投入结构中重大文化活动占比较高,公共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占比有待提高。区图书馆、区文化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亟需进一步加强,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足,同时藏书的年更新率有待提升,图书馆空间和布局尚需进一步扩展和完善。公共文化在服务保障、有效精准供给上有待于提高,对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应用转化不够。

四、下步措施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追求精神文化权益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期盼。下步,区人民政府将对标“一法一条例”,补短板强弱项,在“十四五”期间有效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均衡健康发展,绘制“十四五”蓝图。完善“十四五”期间文旅发展专项规划,谋划整体布局,明确发展目标,努力建成供给丰富、便捷高效、均衡发展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工作理念,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身边化、服务内容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建成完备、便捷、高效、优质的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区域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人人共享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二)提升文化阵地。大力实施基层文化提质工程。积极谋划和推动区级国有博物馆及非遗馆建设,推动区级文化中心提质升级。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网络体系。科学统筹,客观规划,合理布局,努力完善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礼堂、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为重点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大服务供给。加大对基层群众的文化服务力度,就是要不断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生产及服务供给力度,创作更多、更好、更贴近群众的文化产品,送到基层群众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方法。要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共建共享、融合发展的原则。要不断加大推动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参与式管理,建立健全全民参与和主动监督机制,有效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积极探索基层融合发展试点,探索统筹数字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实现互联互通,努力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和服务能力。此外,要积极大力推行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弥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不足,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抓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阵地建设是前提,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人才,再好的阵地也是一堆闲置物。因此,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队伍建设,是能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抓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首先是要抓好街 (镇)文化站队伍的建设。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肩负着承上传下的重要作用,它是架起区一级与农村一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桥梁。因此,抓好镇(街)文化站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其次是抓好基层文体骨干队伍的建设。基层文体骨干是最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他们长期生活基层,了解基层。他们的服务针对性强,社会效益好。通过他们的服务,能够更加有效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送到最基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三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大力发展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的公共基层文化服务体系。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