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都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报告
区经信局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我区都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我区精准对接宁波市“246”万千亿级产业培育方向,结合江北现有产业基础,制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明确产业集群培育方向,在严峻的宏观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下,一年来都市工业产业集群平稳发展,稳住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基本盘。
一、都市工业产业集群进展情况
制定出台《江北区都市工业产业集群培育行动方案(2019—2025年)》,明确全区发展都市工业的核心是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软件与新兴服务业四大产业。201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947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59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实现产值392亿元,同比增长10.1%;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实现产值233.6亿元,同比增长7.4%;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实现产值89.7亿元,同比增长1.8%;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29.8亿元,同比增长约16.1%,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3%。
在都市工业规模发展壮大的同时,企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亿元以上企业达104家,约占全区规上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产值超5亿元企业25家;全区拥有省首批雄鹰行动培育企业1家(金田集团)、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省市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2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8家;10家企业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今年1-7月,新材料、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工业物联网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31.3、141.88、41.89、64.3亿元,全区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6.2亿元,同比增长5.8%,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实现收入21.4亿元,同比增长45%。
二、发展都市工业产业集群的工作举措
(一)培育壮大企业梯队。鼓励指导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类评奖评优,出台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扶优扶强举措,加快培育一批领军企业、骨干企业,在壮大实体经济中打响江北制造品牌,有力支撑江北都市工业赶超发展。2019年,全区龙头企业和工业三十强合计实现产值566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7%。一是区内多家制造业企业获得国家级、省级各项荣誉奖励。爱柯迪等3家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验收;宁波水表云润智慧水务综合服务平台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金田入选工信部“绿色工厂”及浙江省第一批“雄鹰行动”培育企业名单;康赛妮入选工信部第一批国家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柯力传感等4家企业入选省级电子信息百强50家成长型重点企业;摩科机器人等2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二是调整企业梯队培育政策体系,重点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荐蓝野等9家企业进入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库,艾克姆等4家企业参评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三是核心企业梯次登陆资本市场。加大制造业企业上市推进力度,2019年以来宁波水表、柯力传感、长阳科技、金田集团先后上市,宁波水表、柯力传感、金田集团3家主板上市,长阳科技科创板上市,上市制造业企业数量迈上新台阶。
(二)鼓励打造单打冠军。全区拥有市级以上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22家,约占2019年规上企业数7%,约占亿元以上企业数的22%,制定出台单项冠军培育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几年单项冠军培育目标和任务行动。一是建立单项冠军培育梯队库。以关键核心技术为尺度、以5%国内市场占有率为门槛,全面排摸、动态跟踪全区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具有高成长、创新性的企业,建立单项冠军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库。目前已排摸出第一批34家企业作为重点跟踪企业,明确了各个企业梯队的作战路线图。二是大力培育单项冠军企业集群。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1家、培育企业2家、冠军产品1个;宁波市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6家、培育企业12家。三是动员企业积极申报各类单项冠军。目前东力等3家企业已申报国家级单项冠军,激智等5家企业申报省隐形冠军企业,大央科技等2家企业申报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巨隆等7家企业申报市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萌恒等6家企业申报市单项冠军培育企业。
(三)强化智能制造引领。向内挖潜激活存量空间,扎实推进工业投资项目库建设,提前完成“两个全覆盖”目标,以智能制造为方向扩大有效投资。2019年,全区完成工业投资26.95亿元,同比增长27.8%;1-8月完成工业投资16亿元。一是加快推进“两个全覆盖”,出台《江北区技术改造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江北区“百企诊断百企技改”实施方案》,提前完成“两个全覆盖”目标。二是加速推进智能制造。鼓励企业大力实施“机器人+”“互联网+”,建新底盘、金田铜管等10家企业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康赛妮和爱柯迪智能工厂项目入选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正力药品、金田等6个项目入选2019年度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目前科诺、三星、金田等3个项目完成市级验收,康赛妮、正力药品等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共盛、大央、伊士通等项目实现开工建设。三是鼓励企业建设“5G+工业互联网”数字工厂。通过5G+数字化车间建设促进企业在管理、技术、供应链等方面不断升级,增强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爱柯迪、金田铜业、赛特威尔、三星智能等4家企业入选市级“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其中爱柯迪成为中国移动5G+智慧工厂燎原行动全国首个示范基地。
(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组建产业链条,打造应用示范标杆,培育产业核心生态圈,目前已形成以高性能传感器件、新一代物联网系统、智慧水务、智能电表、智能安防设备等为主的工业物联网产业结构,并以5G技术为牵引,加快促进工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宁波市万物互联创新示范区。一是谋划打造重点产业链。谋划打造“5G+工业互联智能制造”、“光电膜材料”等标志性产业链,实施链长领衔机制、“第一书记”服务机制,协力推进产业链发展。依托捷创技术、柯力传感和宁波水表等重点企业分别发展“5G网络基础设施—工业智能网关—工业互联网平台”和“MEMS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制造”等5G+工业互联网两大细分产业链。二是加快5G新基建建设。出台《关于推进江北区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截止目前已累计建成5G基站483个,年度计划完成率86%,实现站点密度68%,排名全市第一。三是推动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制造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转变,实现价值链延伸和提升。柯力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精诚科技、宁波水表入选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及平台。
(五)推进平台载体建设。梯度推进产业平台载体建设,目前拥有宁波(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前洋经济开发区等2个省级园区,膜幻动力小镇、工业物联网特色产业园、甬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联动U谷、江北中部创业创新基地等10个批小微园正谋划建设,形成了“省级平台-特色产业园-小微园区”的平台体系,对全区产业发展形成有效支撑。一是加强数字经济平台建设。国家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浙江(宁波)数据中心、阿里云宁波市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项目、华为(浙江)物联网“一中心三平台”等优质项目落户江北。甬江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园,引进华为、捷创、致威、中展等优质企业,入驻率超过80%。捷创智能“制造运营管理MOM系统”、健精智能“智能工厂规划”上线商用推广,并作为全省仅有的2个产品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服务产品及数字化运营产品。二是依托“膜幻动力小镇”创新平台推进膜材料发展。举办“2019中国膜产业发展峰会”;推进膜幻动力小镇提升亩均效益,2019年入选全省7个特色小镇“亩均效益”领跑者,成为全市首个省级高端制造业特色小镇;获得“中国光电膜产业发展示范基地”授牌,长阳、激智、惠之星等“国千”人才领衔创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9年膜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7.6亿元,同比增长13.2%;今年1-7月实现产值10.4亿元,同比增长15.3%。三是依托工业物联网特色产业园推进工业物联网产业发展。目前宁波工业物联网累计招引169家,特色产业园入驻率超过98%。全区多家以车载传感器、工业传感器、智能表具为主营产品的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2019年工业物联网规上企业实现产值106.4亿元,同比增长14.4%;今年1-7月实现产值64.3亿元,同比增长9.4%。
(六)精准服务助推发展。一是加快落实实体制造业用地需求。加快土地出让节奏,去年以来出让工业用地640亩,创下近年来工业用地出让新高,为未来几年项目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链式协助企业纾困解难。排摸梳理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断链断供风险,疫情期间推进产业链式复工复产。全力保障重点防疫物资生产,通过线上“贷审会”开辟疫情防控信贷“绿色通道”,协调凯福莱获得银行专项贴息专项贷款8400万元,确保生产正常运转。目前凯福莱生产改装汽车602辆,1-7月实现产值同比增长34.8%。三是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全力推进企业领码,全区企业领码率排名全市第二,专区活跃用户量指数(UV)和页面浏览量指数(PV)位列全市前列;打造“一平台八窗口”,目前8个窗口平台均已落地开展服务,切实打通企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二、存在的短板
(一)新兴产业对工业经济拉动作用有限。膜材料和工业物联网两大新兴产业尚在培育阶段,2019年两大产业产值规模为120亿元,仅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4.2%。特别是膜材料产业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是新招引项目少,仍然依赖原有几家膜材料企业。以瑞源生物、普瑞柏等体外诊断试剂为主的生物制药产业目前还未形成产业集群规模。新兴产业虽成长速度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短期看还不足以支撑起江北都市工业支柱的程度。
(二)重点产业回升压力依然存在。作为江北区主导产业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增加值率高,一直以来是拉动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主动力。受汽车产业提前到来的行业变局,自2018年8月开始,全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出现下滑,2019年汽车制造业产值同比仅增长1.8%。2020年疫情对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二次冲击”,1-7月同比下降12.8%,预计全年产值规模80亿元左右,与2025年预期实现200亿元产值规模的目标相距甚远。
(三)产业集群扩容增量限制因素较多。作为中心城区,江北土地资源紧张,工业用地少,严重制约了产业类项目尤其是新兴产业中大项目、好项目的引进,也导致区内原有重点产业企业逐步外迁。同时根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和工业集聚区规划调整,我区工业发展用地还将继续缩减。近年来新引进项目不多,工业新增量贡献减弱,部分新引进的重点产业类项目受各种因素影响制约,项目建设及产出不及预期,目前没有形成支撑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力。
三、下步工作举措
(一)聚焦数字赋能,突出产业优势。实施新一轮智能化技术大改造,在产业集群内分层级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扩面,分行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提高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智能化水平,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标杆和典型应用场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高端装备产业集群重点推动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汽车企业由传统出行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出行方案提供商升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整合全球新材料产业高端要素资源,拓展从研发到应用、检测的全链条服务。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网络设施建设,完善数字基础支撑体系,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谋划筹建宁波5G产业园,筹建北斗融合创新应用技术研究院,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空间基础项目落地。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空间导航和硬科技等前沿领域布局,做大做强传感器产业,加快提升关键智能基础部件配套能力,打造“感知高地”特色品牌。
(二)培育领军企业,促进融通发展。加快推进“642”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鼓励支持产业集群重点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大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技改投入,充分发挥单项冠军、上市企业产业发展引领作用,支持依托资本市场固本强基、提升发展。对产业集群内企业加强梳理摸排,建立分类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企业梯队培育计划清单。进一步突出五十强企业对产业集群的支撑和示范作用,鼓励区内企业借力发展,通过兼并重组、战略联盟等途径发展壮大。加快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打造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全球细分市场领域独占鳌头的“小而精”企业队伍。支持引导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不断提高企业知名度与竞争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地位。围绕“642”产业体系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产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苗子企业,作为新锐企业培养重点,谋划工业经济发展新增量。加大对创业创新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推动企业升级发展。以集群领军企业为核心,提升全产业链专业化协作和配套水平,将集群内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管理,不断壮大集群企业队伍,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
(三)完善载体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充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和工业集聚区规划,加强与市级对接沟通,明确江北工业用地和集聚区布局,划定工业集聚区(发展保护区)、过渡控制区和产业留白区,严格保护工业集聚区控制线内的工业用地和以工业为主导方向的发展备用地,保障未来江北工业发展空间。工业区加快推进“二次开发”,重新规划空间形态、业态,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工业物联网产业,加快低效资源盘活和产业升级置换,重塑园区形象,建成宁波市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高新园作为产业集聚的主战场,加快二期开发建设,突出新增量,重点发展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加速布局生命健康领域,加快引进一批重大项目,辐射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电商园、甬江数字经济产业园、文创港重点发展软件与新兴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产业互联网,谋划文创、科创等产业布局,打造全市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样板。鼓励优势企业购置低效闲置资源,以财政资金撬动一批工业项目、增容调绿项目、都市工业空间拓展项目,为产业集群发展腾挪更多可用空间。
(四)强化政策集成,形成叠加效应。以区域都市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为契机,紧密衔接市工业发展规划和区十四五规划,着力破除制约我区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谋深谋实“十四五”期间产业集群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重点举措,努力在谋新篇育新机上有所突破,助力都市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技术改造、数字经济、低散乱整治、小微园区建设等政策补助方面,向重点培育的产业集群倾斜,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重点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推进光学膜、5G+工业互联网打造区域标志性产业链,延伸新材料下游端产业链,围绕汽车零部件现有产业链进行补链强链。鼓励单项冠军企业专攻细分领域、专注细分市场,全力支持市级单项冠军企业成长为省级“隐形冠军”、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拓展单项冠军产品体系,打造产业增长“硬核”。
(五)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完善协同推进机制,注重部门联动,按照“跳出工业抓工业”的思路,将“642”产业集群培育行动与人才和创新“北岸智谷”2.0版、“123”外贸行动、高能级创新型城区打造等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加大企业精准服务力度,全面落实省市区各级降本减负、减税降费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全面提高“三服务”水平。对企业困难问题进行清单管理,动态跟踪监测规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聚焦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对预报产值减量幅度较大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措施。充分发挥以8718平台为依托的“一十百千”平台网络作用,建立完善问题收集处置机制,形成“问题发现、汇总、提交、协调、销号”闭环管理机制。深化“三巡三微两解”企业服务专项活动,破解企业发展难点堵点,建立服务企业快速反应机制,精准帮扶企业,与企业共克时艰。加强与省企业服务综合平台对接,逐步推广“企业码”,推进惠企政策“一网通办”.
报告完毕,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