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
天气预报:
关于江北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落实)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1-08-26 12:11 来源:区人大办 访问次数:

关于江北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

(落实)情况的报告

 

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

 

主任、副主任、委员:

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区矛调中心关于江北区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并提出了6点审议意见。中心认真分析研究并对照《审议意见》的要求,进一步坚定改革方向,落实各项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加强规范化建设、推进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现将研究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审议意见落实情况

(一)坚定改革方向,深化中心“三个平台”建设

中心深刻领会“最多跑一地”改革的精神要义,充分发挥矛盾纠纷化解的主阵地和主平台功能,全年共接待各类来访群众2605批次4257人次,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377件,就地调处化解2295件,矛盾纠纷就地调处化解率达96.56%。进一步发挥社会治理事件处置平台、社会风险研判平台的功能,编印《今日要情》,实行问题日清零、难题月研判。针对10项疑难复杂事件牵头召开协调会议16次,妥善化解宁波风机欠薪等事件。对君湾中心燃气问题等存在影响社会稳定风险事件,及时做好信息上报。我区2020年四级走访总量按走访人次从少到多排名全省第13位,成为2021年全市唯一可自行安排县级领导公开接访的县(市、区)。

(二)加强指导督促,促进分级调处下沉延伸

秉承“中心引领、街道(镇)主体”原则,出台指导性文件《关于明确街道(镇)社会矛调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机构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江北区村(社区)社会矛调纠纷调处化解平台功能设置意见》,督促8个街道(镇)、152村(社区)按规范化、精准化、实效化要求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入驻部门,配齐工作力量。推进中心建设与“基层治理四平台”对接融合,依托网格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按照“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建立诉求事件响应“呼、分、联、销”四步工作法,完善吹哨报到和联合执法机制,做到街(镇)呼区应,上下联动,提升基层矛盾吸附和化解能力。2020年四平台事件办结率99.9%,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社)、大事不出街(镇)、难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

(三)注重提质增效,加大线上应用提升效能

将E宁波、民生e点通、12345平台、在线视频调解平台、综治视联网等8个线上工作平台集成于中心,区中心和8个街道(镇)统一应用省矛调协同系统,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窗受理”线上线下联动,变“群众跑”为“数据跑”。将中心“六大运行机制”升级为“十大运行机制”,做实矛盾纠纷调处全链条闭环管理,推进入驻部门之间的衔接配合、增效融合,形成工作合力。同时,中心与区信访局协调统一、相互配合,统筹安排区领导开门接访,推进领导包案机制,全区初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8%,化解各级各类信访积案60件。

(四)创新“六调合一”,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多元化解机制

中心联合区司法局进一步健全完善区、街道(镇)、村(社)三级调解组织,整合专业行业和品牌化调解力量,集中优势资源不断完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出“六调合一”工作法,从品牌调和专家调提升调解员队伍专业性、巡回调和联合调丰富调解方式、点单调和线上调方便群众三大方面发力,完善接调一体机制,实现将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2020年全区依托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以非诉讼方式化解矛盾3278件,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99.7%,实现法院民商事收案和全区信访总量双下降。

(五)强化宣传引导,提高“解忧客厅”公信力

深入开展矛调内涵建设,协同妇联、总工会、党校“温暖星期五”党员志愿服务、关工委“五老协会”、电视台“来发老娘舅”等组织,建立“9+X”工作室入驻中心,对有需求的居民群众提供心理解压、律师帮扶、调解帮困等活动,相关做法在第二轮全省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互学互比交流会上连线发言。为扩大矛调中心的关注度和影响力,我们还与街道(镇)中心、相关入驻部门组成宣传矩阵,收集成功调处的典型案例,挖掘特色亮点,提炼经验做法,每日编印《今日要情》简报、每周推送“江北浙里调”微信公众号文章,在公众号相互转载传播的基础上,同步通过电视、报纸、媒体平台等报送,增强纵向宣传效果。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发表信息宣传稿件64篇(中央级2篇、省级14篇、市级32篇、区级16篇),3项工作被市委副书记宋越舜批示肯定。

(六)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基层治理难题破解

中心以基层高频疑难复杂事项的“一件事”集成治理服务为切入口,全面梳理工作运行中的信息壁垒、行业法规缺乏、权责模糊等问题。在区委改革办、区委政法委等部门共同推动下,已将其纳入了江北“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试点重点任务,力争用数字化、集成化改革赋能基层治理。2020年,我们还落实1200万资金,结合“人大代表夜聊”“政协委员议事”等机制,因“问”施策,解决“民生小事”。其中,通过分析历年问题数据,发现全区近百个老旧小区的退红空间存在“失管”问题,及时推动相关部门建立退红空间管理长效机制,25个小区完成改造移交,实现了群众利益的有效维护、民生小事的源头治理。

二、下步工作计划

(一)开展基层事务“一件事”清单梳理

抓住江北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全省改革试点的契机,立足基层治理四平台,聚焦各部门事发高频、群企关切、条块关系复杂的核心业务,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突出事前预警预防、事中问题处置和事后追溯优化,厘清每个“一件事”条抓块统的职责。加强数字赋能,优化业务流程,完善权责、职能、指挥、运行、执行等工作体系,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全领域全事项的基层整体智治体系。

(二)升级基层治理“141”功能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巩固已有工作成果,迭代升级“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区域社会治理体系。精简融合综合指挥制度,推进“一中心”应用大数据提升对高发积存同质化社会治理问题的分析预判能力。完善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和运行机制,规范区、街道(镇)、村(社)三级事件流转联动和业务协同,数字化赋能推进“四平台”迭代升级。深化“社会治理一张图”建设,完善“三位一体”的网格业务培训体系,推进专属网格专职化网格长工作模式,发动社会力量融入网格。

(三)实施内涵品质提升工程

结合中心第二轮搬迁改造,设计优化内部空间,从空间整合向集成融合、标准规范推进。高标准、高规格建设中心指挥大厅,受理窗口实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成人社局部分职能整体入驻。推进“阵地亮标识、党员亮身份、岗位亮职责、工作亮绩效”的亮显建设,形成矛调中心系统、高效运行10项机制。进一步整合和夯实矛盾化解力量,成立人民调解学院,以巡回调、巡回治等形式引导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线上线下联动的调解志愿服务。

(四)提升智慧治理整体效能

运用目标管理考核指挥棒,瞄准省矛调平台、E宁波、民生E点通、智慧城管等中心负责运行管理平台的各项指标提升,开展业务融合的协同一体化建设,形成线上管理闭环。梳理城市部件、事件“盲点”数据库,对部分疑难案件通过代整治兜底、老旧小区退红空间改造等开展靶向治理,为理清管理清单、分类化解管理“盲点”提供数据和实践支撑。坚持数字化赋能、集成化综合应用,指导基层打造“以块为主、条抓块统”整体智治样板,推动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在“制度”“治理”“智慧”三个维度纵深推进,提升矛盾化解工作的整体效能。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