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委会会议 > 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
天气预报:
关于江北区排水(污水)系统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21-08-26 12:18 来源:区人大办 访问次数:

关于江北区排水(污水)系统情况

的调研报告

 

区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委

 

主任、副主任、委员:

改善和提升水环境质量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2017年以来,我区持续开展“五水共治”、“污水零直排区”、海绵城市等水污染治理工程,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随着治水工作的深入推进,河道水质反复、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不完善、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凸显我区治水工作任重道远。本届区人大常委会将水环境治理作为重点跟踪议题,持续开展了“剿灭劣V类”、“污水零直排区”等专题审议,每年听取区政府关于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水的问题表现在河道、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今年开始,拟投入3.8亿元的全区排水“三年整治行动”启动实施,其中部分项目已被列为民生实事工程,为更好地监督和助推该项工作,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3月份以来,工委对我区排水(污水)系统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我们听取了区级部门专项汇报,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全区排水(污水)规划编制情况及小区排水管网设计、施工、验收情况,学习考察了鄞州区、无锡锡山区、常州武进区、深圳福田区的先进经验做法,并组织常委会成员和工委委员对居住小区排水系统建设管理工作开展了视察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我区城镇排水(污水)设施现状

1.污水处理终端:江北区目前尚无污水处理厂,污水需输送至域外的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和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基于江北区现状自来水用水量测算出污水量为13万吨/日-15万吨/日,现实际纳入两个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总量在9万吨/日左右,加上2万吨/日的临时自行处理量,理论上存在2-4万吨处理缺口。污水处理厂实际进水水质BOD、COD浓度偏低,如北区污水处理厂末端的进厂污水泵站-镇骆路污水泵站BOD实测值为36.8mg/L、COD为74mg/L,远低于国家标准值(BOD100mg/L)。

(1)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位于宁波市镇海区,现状设计处理规模20万吨/日,规划设计处理规模35万吨/日。目前实际处理规模19万吨/日,已接近饱和,其中江北区污水排放量约7万吨/日。2021年底,污水处理厂扩建完成后将增加15万吨污水处理规模。

(2)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原江东区),现状设计处理规模10万吨/日,日平均处理量约10.3万吨/日,已超出设计处理规模。其中江北区污水排放量约2万吨/日

(3)临时污水处理设施现有9处临时处理终端,合计处理规模1.32万吨/日,除宁大临时处理设施外,所有设施基本满负荷或超负荷运行。

(4)2020年9月17日,江北区下沉式再生水厂动工建设,总规模35万m3/d。一期土建规模15万m3,设备规模10万m3,计划2022年底投入使用。2021年2月9日,市发改委批准再生水厂一期干管项目:北环1#泵站-北环西路-康庄北路-永茂西路-再生水厂,计划今年9月开工建设

2.排水管网系统:目前江北区排水管网以输送功能为主,绝大部分区域为分流制,局部区域为合流制,连接污水处理厂的一级管网已基本建成,已建用地中71.3%的建设用地面积由北外环干管服务收集(见图1)。城区区管道路排水管道293.7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23.2公里,污水管道61.5公里,合流管9公里。背街小巷排水管网16.1公里,其中雨水管道6.9公里,污水管道4.3公里,合流管4.9公里。雨水检修井6368个,污水检修井2718个,雨水篦子9227个。涉农街道(镇)管网长度约为398.8公里。江北辖区内市级管理的排水管道总长度180.4公里,其中雨水管道长75.7公里,污水管道长99.9公里,合流管长度4.8公里。

 

图1  江北区污水干管汇水范围

(二)我区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现状

目前,江北区65个行政村中,其中57个村和梅堰社区、甬江工业区建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另外8个村因待拆迁或正在拆迁没有建设农污终端。受益户数1.61万,农户受益率约72.9%,其中23.4%采用纳管模式,76.6%采用分散式治理。目前全区有超过800公里的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基本实现了全区应治理村农污治理全覆盖。

(三)排水(污水)设施管理体制

2019年,我区新组建成立了区公共排水管网管理中心,负责区管公共排水管网及其附属公共设施(泵房、闸门等)的管理工作,指导、督促各街道(镇)做好辖区内排水管网及其附属设施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全区公共雨污管网建设协调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运维管理工作。

我区城镇排水管网的管理养护涉及主体较多。六横六纵(市区主要道路东西向和南北向各六条)道路配套雨、污水管,32米宽度以上道路配套污水管以及污水处理厂由市排水公司管养和运营。辖区内其他排水管网由区级相关部门负责管养,其中北外环以南区域,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管理养护;北外环以北区域道路排水管网由所在街道(镇)负责管理;工业园区内部排水管网由工业园区管委会负责管理养护;公路附属排水管网由区住建(交通)局负责管理养护。其他非市政道路排水管网由所属单位或物业单位负责管理养护。建成后的江北区下沉式再生水厂将由第三方企业负责运营。

农污治理设施的建设由各街道(镇)负责实施,区农业农村局进行指导、监督,验收后移交第三方运维管理,目前全区共有两家第三方运维公司服务。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农污设施的运维进行监督管理。现有全区非纳厂集中处理终端共计127个,处理终端平均规模50.96吨/日

(四)管网提质增效工作情况

2020年在全市率先采用政府采购服务模式,对环城北路以南、湾头区片和天水片区排水管网进行清淤、疏通、检测和部分结构性病害修复,共计检测路段65条,CCTV检测管网79.6公里。2021年起全面启动排水“三年整治行动”,计划总投资3.8亿元,包括污水零直排项目,总投资16190万元,目前完成了北外环以南57个已实施污水零直排小区的雨污接户井排查和水质检测工作;农污纳管及提标改造项目,总投资5193万元,分批对全区127个非纳厂终端进行纳厂和提标改造,2021年计划完成终端改造72座、终端新建2座;管网检测修复项目,总投资13484万元,2022年完成北外环以南、以北排水管网检测、修复工作;管网信息化建设项目,总投资2500万,2021年计划完成500万,平台建设将达到“可视、可管、可控、可溯源”的基本要求及“同设计、同施工、同验收”的工作目标。

二、存在问题

随着“五水共治”及“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区的排水(污水)系统建设及管理养护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一)污水管网问题突出

江北区早期建设的排水管网大多都有十年以上的历史,当时的设计、建设标准过低,导致部分输送管网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调研发现,我区建于2006-2010年的污水管占总管网长度的四分之三,材质以砼管为主、其次为塑料管。砼管及塑料管在建成使用过程中,随地基不均匀沉降、地面车行重压、污水腐蚀等外界影响,其防渗性能会逐渐降低,部分还容易发生破损、变形、管道堵塞等,影响排水通畅。在去年CCTV检测的79.6公里排水管网中,发现三类及以上病害达2874处,管网严重病害发生率36.1处/公里。如在管网检测修复一期工程中发现,东草马路800米路段内地下污水管网出现数十处结构性缺陷

(二)污水零直排全覆盖还有差距

从2017年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以来,各街道(镇)已全部创建为市级污水零直排街道(镇)。但由于创建验收时只需分类提供个别点位检查,离真正污水零直排全覆盖还有较大差距。据区公共排水管网管理中心对北外环以南住宅小区的接户井和内部排水管网调查情况的统计,119个小区中混流较重的有26个。城区街道由城管局负责实施的69个污水零直排小区,抽取了21个开展回头看,部分小区由于后续的养管、监管不力,管网又发现私接、混接现象,管网、隔油池积淤严重。老旧小区改造中,一些小区没有把地下排水管网检测修复、雨污分流作为必选项来实施。涉农街道污水零直排基础较为薄弱,基本结合海绵城市改造和老旧小区改造实施,调研中发现由于海绵城市侧重在雨水的收集、沉淀,没有按污水零直排的要求实施到位,如天水家园一期、广厦怡庭等后遗症很明显。还遗漏些未实施污水零直排的小区、学校、医院、菜场、工业企业、沿街餐饮店等,污水零直排还不彻底。

(三)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问题较多

我区农污整体运行现状不容乐观,出水水质稳定性差,达标率较低(普遍在50%以下)。一是运维管理问题较多,“五位一体”的运维管理模式反而造成各主体“缺位”。二是接户率低,污水源头收集率不高,见表1:

 

 

表1 村庄住户接户情况调查表

街道(镇)

厨房接出百分比(%)

住户卫生间接出情况

庭院洗涤槽接出百分比(%)

从住户现有化粪池接出百分比(%)

从住户座便器接出百分比(%)

小计

庄桥街道

63.6

31.7

28.4

60.1

50.5

慈城镇

65.6

36.2

31.9

68.1

53.1

甬江街道

49.0

23.1

21.6

44.7

40.0

洪塘街道

55.5

35.5

16.7

52.2

46.6

前江街道

63.4

51.5

21.3

72.8

55.9

合计

59.3

33.3

25.2

58.5

48.6

三是农污管网缺陷较多,输送效率偏低。目前全区农村超过800公里的农污管网(超过城镇管网长度),普遍存在破裂漏水、渗水、有障碍物、错口、沉积,变形、出口无外接、工厂生产废水违规接入等问题,导致进水水质、水量不稳。我区虽然建了9个污水临时处理终端,但进水浓度都非常低。今年开始对全区农污提标改造的重点放在处理终端的提升,但农村管网的问题非常突出四是终端工艺标准低,设备老化。我区农污设施普遍存在阀门井尺寸偏小、人工湿地填料堵塞,漫水现象严重等问题。除庄桥洪家村、慈城前洋村庙后陈、英雄水库周边四个终端通过一级排放标准,其余终端仍参照二级标准。根据2020年四个季度终端水质检测数据来看,我区全年达标率很低,全年平均达标率仅为56.58%。

(四)住宅小区排水管网建管养问题突出

住宅小区位于生活污水收集系统的源头,要保证污水处理厂进厂浓度达标,源头收集最为重要。长期以来,小区管网“缺管、失养、乱接”现象普遍。虽然国家、省、市住宅小区管理条例和物业服务合同中都明确了物业对住宅小区红线内排水设施养护的责任,但由于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缺失专业指导,地下工程成为“良心工程”,直到出现问题时才会引起重视。物业经费投入不足,未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未委托专业排水单位实施常态化养护;内部污水管道没有定期巡检制度、有些只是打开井盖,目视查看为主;化粪池等预处理设施定期养护落实不到位,特别是老旧小区化粪池普遍是淤积后再清掏,漏底现象时有发生;接入市政公共污水预留井时错接、堵塞现象时有发生。

新建小区排水管网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小区排水专项方案审核不到位。有些区块未在控规或出让条件中明确小区外接市政雨污水井位置,如江城国际小区的雨水出口就近排入姚江,没有接入门口的市政雨水井。二是管网材质选择范围广,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开发商为节省成本,没有选择球墨铸铁管(增加30-40%成本)等质量好的管材。三是施工工艺不达标,地下工程质量存在先天问题。地下排水管线施工过程比较长,班组变动时交接不清楚,容易发生雨污管混接,雨污井盖错放造成错接等情况;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不够,易造成管网坡度不够、不能形成重力流等问题;工程监理效果易受经验、责任心等人为因素影响,有些监理找实习生顶岗,存在发挥作用不到位、出工不出力的问题。四是验收制度设计还有待完善。政府质检部门对工程质量采用过程抽检和局部环节检查。业主在房产验收时也是对房屋内部质量比较重视,对公共地下设施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五)污水管网规划有待完善

一是江北区污水干管规划有待完善。江北区再生水厂建成后,将一定程度上减少北外环污水干管高水位运行的状况,但按现有规划,慈城区域、江北大道以北区域污水通过“北  南

东  北”的线路输送至江北再生水厂处理,折返路线长,效率不高。荪湖片区、机电园东区和西区位于江北最北部,按现规划,污水通过铸锋路泵站向东经过长距离输送到宁波北区处理厂,而该片区实际上临近江北再生水厂,却舍近求远,经济效益不佳,且容易受镇海区污水顶托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的日输送量只有1500吨,输送能力受限严重。两个处理厂在北环2号泵站规划有双向调度路径,但开展检测修复工作还有很多不便。二是部分区域污水支管覆盖密度较低。现状支管集中布设于慈城、洪塘、庄桥、核心区等建成区域,存在较多的合流管道,次干管建设还不完善。江北大道、荣吉西路等重要道路由于不是城市道路,未铺设污水管网,对周边居住小区、企业等污水出路带来很大不便。农村片区道路建设时没铺设排水支干管,造成我区农村污水纳管比例只有23.4%,大多数自建分散式处理系统,处理效果不达标,维护成本高。

(六)涉水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一是涉水管理体制有待优化。我区治水实行区治水办牵头总协调,区内河中心负责河道水质,区公共排水管网管理中心负责全区管网规划行业指导及部分区域的管道管养,涉农街道(镇)负责属地治水。涉水管理部门多,城乡分割。涉水环节、管理范围人为切割后造成协调工作量多、效率低,也存在推诿扯现象,看似责任主体明确,最后都是属地街道(镇),但受到经费保障、专业能力、区域范围的限制,很多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水生态环境没有质的改善。区治水办统筹能力弱,我区水务管理一体化改革还不到位。二是管理机制不顺畅,目标责任不清晰。水务管理涉及市、区、街道(镇)、部门、园区等多元主体,由于管理目标不统一,前端千方百计把污水输送到主干管,而雨污管破损、错接等造成雨水、河水、地下水混入污水管现象较严重,有些污水管网在晴天也是满流、压力流状态,雨季更容易发生冒益和外渗造成污水处理厂进厂浓度低,处理效率差;一些地方的治水项目也造成污水大量增加,世纪大道干管基本满管,污水顶托导致北环路、环城北路污水干管处于高水位运行和长期浸泡状态,收集的污水不能输送到处理厂,只能大量在本地消化,长期滞留在管道中容易造成管网破裂,进入河道和地下水。根据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1年1-3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排名后30位城市中,宁波列倒数第四。姚江流域涉及我区的29条支流4月份水质不达标的达到16条,占比55%。三是基层管理及技术力量薄弱。我区公共排水管网管理中心核定编制人员为6人,但承担管网规划、政策指导、协调工作量大。基础性的管网排摸、普查、维护没有固定的专业化公司运作,虽然每年招标由专业公司来承担,但存在工作的延续性、责任心和专业提升等问题。各街镇的排水管理人员更为薄弱,也多为兼职,人员变动频繁和基层力量不足造成无法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

三、相关建议

(一)完善排水管网规划

一是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集污范围,积极争取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的支持,在宁波市(2021-2035)排水专项规划中调整集污范围(见图2),使江北区下沉式再生水厂更好地为江北经济社会服务。






图2  建议江北区集污范围


二是建设江北区下沉式再生水厂配套管网,形成合理的污水输送干管网络(见图3)。(1)配合加快下沉式再生水厂一期干管的建设进度,确保配套管网与再生水厂同步建成,发挥最大效益;(2)设置沿慈孝大道、荣吉西路铺设的江北区下沉式再生水厂北部通道,满足慈城新城、慈城古镇、荪湖、机电园西区等区块的污水排放需要,形成北外环、下沉式再生水厂一期通道和北部通道污水干管网络,优化保通、检修时的调度;(3)为加强互联互通,打通江北区再生水厂与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连接通道。






图3  再生水厂北部通道示意图


三是完善次干管的规划建设。为消除收集管网空白区,确保污水排放顺畅,进一步提高管网覆盖密度。建议在江北大道(机场路东侧)新建污水干管,发挥江北大道东西向次干管的作用,收集周边地块污水。在农村公路提升改造中,铺设污水次干管,构建除慈城北部山区以外,我区平原地区“农村污水应纳尽纳”的污水管网体系。健全市政道路新建管网建设质量管控机制,严把新建管网工程质量,高标准实施管网建设。

(二)完善治水体制机制

一是构建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时进一步整合涉水的各职能部门职责,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依托区属国有企业,整合原区排水管养队伍,成立水务公司,给予特许经营权,对全区区属雨污管网、泵站等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运行、维护,构建雨污水“一张网”。对特许经营范围内的所有城镇污水应收尽收,达标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做到“污水不入河”。构建政府水务部门负责规划、计划、决策、监督评估工作,水务公司发挥专业优势,履行参谋、具体操作、反馈等任务的水环境治理新模式,推动我区治水由工程治理逐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积极向市里建议,研究构建以江北再生水厂为中心,梳理入厂的污水干线及周边企业分步情况,建立相应责任体系,实现“厂网一体、管网厂控,联动协作”的管理新模式,保障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进水质量和安全。

二是建立住宅小区排水管理新机制。加强与上级管理部门的对接,推动新修订的《宁波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中进一步明确业主、物业公司对已建小区排水管理的责任,落实管养经费,建立污水设施和海绵城市雨水系统的日常养护规范化制度,并对养护成效进行定期评估,积极推动小区排水管养委托给专业第三方。对新建小区,出台管理制度,抓住小区排水管网设计审查、管网材质要求、管网覆土前检查验收、房屋验收后两年“回头看”等关键环节,部门联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争取实现小区新建管网问题“零增量”。

三是建设智慧水务系统。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我区水务治理的现代化。加快管网智慧化项目建设,将全区排水管网基础数据与地理信息结合,基于GIS技术形成“排水一张网”格局,在小区接入市政管网等关键节点设置流量计和COD测量仪,实现实时监控雨水、污水排放,确保排水输送管网健康、高效。

(三)确保治水工程成效

一是排水“三年整治行动”。对全区现状管道开展专业疏通、清淤、CCTV检测以及缺陷排水设施修复等,在达到 “雨水管晴天无流水,污水管晴天水畅流”感观目标的同时,能在量化目标上取得明显的成效。在区治水办牵头下,区公共排水管网管理中心与属地街道对排口进行调查,实现“污水不入河”的目标。结合2021年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三期建成后,增加江北污水处理量7万吨,以及2022年江北再生水厂10万吨处理规模建成后,我区相应排水分区进入污水泵站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浓度达到国家标准。

二是农污纳管及提标改造。目前项目将重点对全区 127 个非纳厂终端进行纳厂和提标改造,计划将终端出水水质提升至省一级标准。但由于村级管网检查修复没有实施,项目实施后农村河道水质可能得不到明显改善,建议区政府研究提升“农村管网的行动计划”,完善建、管、养一体化机制。

三是污水零直排建设提质。结合区公共排水管网管理中心对住宅小区的市政排口和内部排水管网调查情况,推进雨污分流管道监测修复。对正在进行老旧小区改造的,将污水零直排列入老旧改必选项目,验收时提供CCTV管网监测报告;对已实施污水零直排改造、海绵城市或老旧改的小区,如果小区接市政排口水质不达标,应及时开展回头看,排查修复后达标排放,并强化后续日常运维;对其他未开展污水零直排改造的小区,分阶段结合“污水零直排区”建设2.0版,进行小区排水管网排查和修复,实现达标排放。对各辖区其他污水零直排单位进行全面梳理,如工业企业、商业街区、公建单位,农贸市场等查漏补缺,排查整改。


打印本稿】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