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北区排水(污水)系统
建设管理工作的报告
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主任、副主任、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区人大常委会会议报告江北区排水(污水)系统建设管理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排水系统基本情况
城市排水包含雨水和污水排放两大系统。据统计,目前江北区城区道路排水管道总长293.7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23.2公里,污水管道61.5公里,合流管9公里。全区共有雨水检修井6368个,污水检修井2718个,雨水篦子9227个。
市级管网总长约180.4公里,其中雨水管长75.7公里,污水管长99.9公里,合流管长4.8公里。
各涉农街道(镇)共有管网398.8公里,其中污水管道149公里,雨水管道220.5公里,合流管29.3公里。
二、工作开展落实情况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绘就“创智之城、和美江北”新蓝图的目标要求以及高标准完成我区排水“三年整治行动”的方案部署,我区各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协同创新,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以标本共治为目标,全面提升我区排水管网建设管理水准。
(一)全市率先开启管网提质增效“新征程”。2020年我区在全市率先采用政府采购服务模式,投入1520万元对城区排水管网进行清淤、疏通、检测、测绘和部分病害修复。共计清淤疏通检测管网132.5公里,除小管径管道采取快速潜望镜检视排摸外,其余79.6公里均采用CCTV检测,发现三类及以上病害2874处,管网严重病害发生率36.1处/公里,已修复1305处。此次管网检测包括测绘、清淤、检测、修复、污染源排摸、外水入渗调查,是对城区排水管网的一次“大体检”,还解决了多个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顽疾:如各城区街道27公里背街小巷排水管网无人管养难题,槐树路、湖西路等污水管网长期低浓度满管运行问题,西草马路、新马路合流管雨天溢流问题,育才路、三水湾片区污水支管坍塌长期无出路问题等,朝“雨水管晴天无流水,污水管晴天水畅流”目标稳步推进。另外,在全市率先推广采用“短管置换”技术实现坍塌管道非开挖快速修复,例如今年3月,针对中马路外滩花园小区污水管道部分坍塌问题,采用短管置管技术进行非开挖修复,3日后完成该区域22米污水支管短管置换,相比传统开挖修复提速80%以上,目前该小区污水已通畅流入市政污水管网,小区内部污水水位降低60公分,有效解决因我市软土地基导致的管道坍塌缺陷常发性问题。同时,通过该修复方式大幅节省财政资金,以江湾路污水管修复为例,短管置换单价为2408元/米,开挖修复单价为6000元/米,修复节省财政资金340万元。
(二)积极推进我区再生水厂“厂网同步”。为彻底解决江北污水出路问题,宁波市人民政府明确在江北区建设下沉式再生水厂,一期占地8.1公顷,建设形式为全地下式,地下概算总投11.93亿元,计划2022年底建成。此外,通过地下建再生水厂,地上进行产业园开发,地上地下同步,民生与产业并重,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率,为全国首创。我区积极配合项目前期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第二层基坑土方开挖和第二道支撑施工,已完成投资约3.6亿元。另外江北区下沉式再生水厂一期干管工程项目完成发改立项并列入市政府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工程位于江北区康庄北路及永茂西路沿线,管线全长约5.3公里,同步实施康庄北路南段道路改造。估算总投资4.05亿元,由市本级财政资金统筹安排,委托市住建局实施,预计9月开工建设。
(三)全面启动排水“三年整治行动”。计划总投资3.8亿元,有序推进我区排水管网检测修复,小区、沿街店铺和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排水管网信息化建设等项目,目前排水管网检测修复项目及农村生活污水提标改造项目均已进入招投标阶段,预计6月正式开工。全市率先实行污水全域一体化管理,积极争取市区两级资金,逐步提升管理养护标准,缩小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乡差距,探索打造同城同质同治的全领域城乡治理模式,推行排水管理养护“一张网”,彻底解决排水管网管理体制“碎片化”问题。
(四)积极推进排水许可“一件事”改革。结合2020年城区排水许可“一件事”集成服务改革,全面推进涉农街道、镇、园区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一件事”集成服务,加强多部门协同服务和管理,激发排水户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污水自我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推进“一件事”改革延伸扩面,对排水需求者做到100%提前预告知、提前预规范,实现排水许可100%全主动上门服务、全线上受理办结、全覆盖无缝监管,实现审批申请材料精简80%以上,审批提速80%以上。截止4月底,累计办理全区排水许可证1725份。形成完善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机制,推动政府治理、企业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人人受益的城市污水排放治理共同体。
(五)进一步明确公共排水管网建设标准。通过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起草的《关于加强江北区公共排水管网建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暂行)》规范性文件,提高排水管网设计、选材、建造和验收标准,推广使用球墨铸铁管、混凝土现浇或成品检查井等,有力破解因我市软土地基导致管网结构性病害的常发性问题。目前该《指导意见》已进入规范性文件审发流程,计划于6月正式出台。
三、存在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的排水管网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尚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客观上的表现:水环境质量欠佳,我区污水收集率达到70% ,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进污水处理厂的污水COD浓度低,污水主干管网高水位运行,雨天容易冒溢。这些情况反映了管理体制上不顺畅,收集系统不完善、排水管网错接混接、管网标准偏低、末端处理不匹配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管理体制问题
排水行业管理体制,省层面是由省住建厅负责,宁波市层面是由市水利局牵头负责排水行业,市住建局牵头负责农污工作,我区则是由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统筹水行业,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排水行业,垂直不对应以及市区联动脱节对工作协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核心城区,根据市、区分工,市排水公司负责32米以上城市道路污水主干管的养护管理,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区管道路的排水管道的养护管理,乡镇街道负责自管道路的排水管道的养护管理,公路中增设的污水管道无人养管。管养主体的多元、缺失严重影响排水管网的养护水平。特别是部分主干管网,在不同路段养护主体不同,比较明显的是云飞路以机场路为界分为市、区两级养护。
(二)排水管网问题
排水管网建设年代不一、结构复杂,排水管网错综复杂,造成管道存在种种病害和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排水管道的正常运行。
1.收集系统。小区是雨污水管网的源头,是雨污水的收集环节。目前,小区的雨污水管网的养护主体尚未明确,部分由物业进行低水平的巡查。小区排水管网长期失管失养,管道错接漏接、雨污混排等问题比较严重,阳台污水接入雨水管的现象和沿街商铺特别是餐饮店铺将污水倒进雨水井的情况较多。老旧小区雨污混排情况严重,近年新建成小区的雨污管道错接、混排现象也不容乐观。慈城古镇的合流制系统,以及江北核心区和大庆北路两侧的混流制区域,对污水收集系统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农村村庄内部雨污水管道的错接、漏接也存在很多问题,村民的庭院雨水接入污水管道增大了污水处理的压力。
2.输运系统。(1)管道材质方面:江北区污水管网大多建于2006年之后,占比约96%左右。由于规范更新滞后,十多年来,管道建设标准不高。江北区污水管道材质绝大多数为砼管和塑料管。宁波地下水位较高,混凝土管因接口等问题地下水的渗入量较多;由于宁波的淤泥质粘土的特性,混凝土管易发生沉降,导致管道破损,无法排水;塑料管因沉降和地面车行重压,容易发生破损、变形,堵塞管道,影响排水。(2)工程施工方面:管道建设质量把控不严格。管道建设时,未做垫层直接敷设,导致管道不均匀沉降;管道接口没有做填料或填料质量差导致接口不严开裂,形成污水跑漏、漫流现象;施工完后没有清场,建筑垃圾未清理干净,模板未拆除,成为堵塞点;管道回填不够密实。(3)管网分段建设方面:由于城市建设资金紧张,为保障开发地块顺利交付,市政道路建设按照地块开发分段建设,排水管网建设随之分段,部分排水管网难以按照排水专项规划一次性实施到位,存在排水管网倒流、大管接小管、倒虹现象,影响管道畅通。(4)污水调度方面:目前江北区主干管网长期高水位运行,污水调度还需进一步优化。部分时段我区北环沿线污水输送量仅为3万吨/日(北环沿线预计污水量6万吨/日),需尽快补齐污水输送量与实际需求量之间的空缺。
3.污水处理终端。目前,江北区城区污水分别运输至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和江东北区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通途路以北区域纳入宁波北区污水厂进行处理。北区污水厂已经不足以支撑江北区的大量土地开发。根据相关调研数据,北区污水厂已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行状况,世纪大道污水干管长期处于超负荷状况,导致北环西路、环城北路等污水干管同样也处于超负荷运行状况。我区目前有157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其中纳管终端30处,非纳管终端127处,部分设施运行不达标。
(三)国有企业缺失问题
鉴于地下管网属于“隐蔽工程”“良心工程”,现阶段针对我区公共排水管网、新建房产项目周边市政管网、小区内部排水管网CCTV检测和农污设施监管运维等业务,多由相关民营企业承接,不免存在由于规模不大、技术不硬、社会责任感不强而导致的工程竣工验收不过关等问题,大大增加了财政与时间成本。而由国有企业负责承担以上职责将更有效保障公共排水设施的运行成效,减少财政支出,成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有效保障和补充。建议我区尽快成立区属国有排水企业,合理制定企业近期、中期、远期规划,此举将有效理顺排水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社会保障职能,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排水建设管理运行,配合政府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营造政府、企业的“双赢”局面。
(四)源头治理问题
今年3月,我局集中力量对北外环以南119个小区雨污混流情况进行排摸检查,通过现场踏勘和取水检测,同步开展“回头看”工作,对小区雨污混流情况按照“良好、轻微、严重”三档进行划分定级。通过此次排摸,总结前期雨污分流改造工作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雨污分流改造技术规范。
我们发现在历年污水零直排、老旧改后,尚余不少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顽疾,尤其北外环以北区域,尚余大量小区、企事业单位未实施分流改造,或者以截污模式,新建和改造后小区因后续运维不善产生雨污混流。
今年对1872小区雨水预留井中混入污水问题排查中,发现该小区内部管网结构性和功能性病害严重,且存在诸多阳台水混接雨水管现象。建议应以“控新理旧”为主线,以“加强执法”为抓手,通过建立健全排水管网建设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统筹协调共同推进源头治理工作。
(五)人员、资金保障问题
区排水中心作为我区排水行业主管部门,人员配置上存在严重缺陷,目前人员情况:核定编制6名,目前在岗4名,且专业均不对口,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乡镇缺乏日常管道养护人才和泵站运行管理人才。区政府在目前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安排了三年行动计划所需的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排水管网检测和修复。
四、下步工作计划
城市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量大面广,环节长,任一个环节、点位存在或出现问题,都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为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处理率95%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初步制定我区排水管网建设管理下步工作计划:
(一)理顺责任分工,完善有关制度。加强与市级部门的对接,推动市级部门对主干管网进行管道检测、修复;推动明确小区内部管网养护管理主体;进一步理顺区治水办、内河中心和排水中心的责任分工,加强领导,强化分工与主体责任;区政府对新建成小区的排水管网的建设过程中的监督、质监、验收、移交等环节,指导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流程,争取实现新建管网问题“零增量”;提高新建管网建设标准,提高管材标准,推广应用铸铁管。
(二)深化部门协作,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针对我区排水行业管理混乱、权责不清问题,需全面加强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建章立制,厘清责任。同时,为消除城乡管理壁垒,有效提升全区行业管理效能,进一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需基于我区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江北区排水设施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和管养全寿命周期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我区排水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三)加强科技支撑,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构建排水系统GIS数据库,在目前正在实施的城区排水管网排查和排水系统运行状况检测的基础上,建立详细的排水系统GIS数据库,在小区接入市政管网等关键节点设置流量计和cod测量仪,实现实时监控雨水、污水排放。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健全管网建设质量管控机制,推进污水处理终端配套建设。1.提高管道设计标准,强化质量监督,严格管控新建管网工程质量;按照管网排查情况和三年行动计划,采取合理措施对已建成管道的各种问题分别进行修复、改造:对原有的合流制、截污干管进行分流制改造;对错接漏接的管道实施改造;对破损的管道和渗漏点进行修复。2.积极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对于具备接入市政管网条件的村庄,尽快安排接入。暂不能接入市政管网的村庄,落实维护技术力量,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的设备日常维护。3.推进再生水厂建设,按计划实施再生水厂配套管网,确保同步建成,发挥最大效益;积极推进慈城至再生水厂(北部通道)干管网建设。
(五)加强资金、技术保障,强化日常维护、日常监管。1.排水管网高标准运行,需要重视排水管网的日常维护。在完成本轮管道检测和修复后,还要建立污水管网排查和周期性检测制度。2.强化日常监管,加强对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和运行状况的监管,将规划编制、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要严格实施接入排水管网许可制度,从源头上杜绝雨污混排。3.在增加区级财政投入的同时更多地争取市级专项资金用于污水处理设施维护。同时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保障排水管网长期高效运营。